作者:刘文勇、刘合光(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资料图)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好“土特产”文章是一项重要任务。为进一步明确“土特产”产业发展方位,明确发力重点,笔者在梳理现有政策效果的基础上,结合基层调研情况,分析“土特产”发展面对的主要挑战,并提出新时代发展壮大“土特产”的对策建议。

“土特产”发展情况及面临挑战

近年来,我国针对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性政策,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和产业发展给予大力扶持。与此同时,多个省份亦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并落实地方支持性政策,“土特产”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土特产”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涌现了一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如河北特色中药材产业区、宁夏枸杞产业区等。打造了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特色农业品牌,如洛川苹果、迁西板栗、潜江小龙虾、东阿黑毛驴等,提升了我国特色农产品的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提升了农产品加工转化率。2020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与农业产值之比接近2.4∶1,2022年已经达到2.8∶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2%。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土特产”成为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支撑力量,如湖北房县发展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户均增收2.5万元。

但一些地方仍存在“土特产”生产成本高、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土特产”经营企业反映用电成本高,按照工业用电价格,用电成本比农业用电高出0.5—2倍。“土特产”经营企业在采购原材料、升级改造、采用新技术新装备时均对资金有较大需求,但是获取信贷较难,而且贷款利息支出压力大。

一些地方产业特色不足、品牌不强。“土特产”产业发展壮大的过程就是价值挖掘和实现的过程。一些地方产业没有发展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该产业的多元价值挖掘不够,特色没有彰显出来,让“土特产”走不出当地,走不进消费者的心里。“土特产”应是体现各地地方风情的名产,要体现“特中特”“好中优”“价值底蕴厚”等特点。但一些地方在“土特产”包含的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稀缺性价值、情感价值、关联文旅价值、消费者信赖价值等方面挖掘不深入不到位,导致“土特产”市场空间没有打开。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存在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问题,向科技借力不够,在生产技术、加工技术、全链数字化技术方面没有及时走到产业发展的前沿。

突出特色做强做精“土特产”产业的对策建议

责字当头,增强地方抓好“土特产”责任感。“土特产”发展,事关农民就业与致富,事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事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要高度重视“土特产”发展,压实责任,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

惠企暖心,提升企业经营“土特产”积极性。采取惠企暖心的有效措施,激励企业增强发展“土特产”经营业务的积极性。在税费等方面给予优惠减免,扶持“土特产”企业发展壮大。

溯源保真,提升“土特产”产业质量。通过加强质量控制体系建设,确保“土特产”安全高品质,以过硬质量赢得消费者信赖,保持和扩大销售市场。鼓励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搭建信息化追溯平台,完善产品追溯和质量监管体系。

挖掘价值,拓展“土特产”产业发展空间。扶持政策要聚焦发展“土特产”新业态和加强品牌建设两个方面。鼓励创业者围绕“土特产”开发新产品形态,开辟文旅市场、休闲产业、康养基地、实践基地、数字经济、动漫影视产业等,实现多业态互促共进的良好发展局面,不断丰富“土特产”周边产品和服务,挖掘“土特产”的多元价值,拓展“土特产”价值空间。

鼓励创新,提升产业科技支撑能力。把新品种培育和技术创新作为提升“土特产”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加大特色农产品品种资源保护等基础工作,加强新品种培育和提纯复壮,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针对消费者的需求偏好与时俱进开发新品,持续提升“土特产”生产经营效率、经营效益和竞争力。促进科研和产业发展融合,支持企业、农户、合作社、行业协会等主体与科研院所对接,与科学家、工程师深入交流,激励行业主体敢于善于乐于用外脑,不断创新“土特产”的生产技术、加工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方法,从而不断开拓“土特产”发展新空间。

来源:农民日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