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中国科学报》记者 李晨阳
2022年9月28日,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卢煜明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获奖理由是:在母体血液中发现胎儿DNA,从而对唐氏综合症进行无创产前检测。这项技术已在全球范围被广泛应用,每年约有1000多万孕妇接受这项测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至此,卢煜明已经集齐了3大有着“诺奖风向标”之称的国际奖项: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化学)、科学突破奖–生命科学奖、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在此之前,他还曾获得对标诺贝尔奖设立的中国民间科学大奖——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这些成就让卢煜明成为当前最受关注的中国科学家之一。
10月23日,未来科学大奖首度携手香港科学院,共同举办的“香港论坛•科学建未来”国际前沿科学论坛圆满落幕。作为未来科学大奖的首届获奖人,卢煜明在此次活动上作了题为《大小形状各异的血浆游离DNA分子主旨报告》,并担任生命科学讨论环节的主持嘉宾。
近日,卢煜明接受了《中国科学报》专访。
卢煜明
《中国科学报》:近期您荣获拉斯克奖的消息,在学界备受关注。请问对您来说,这次获奖意味着什么呢?
卢煜明:获奖当然非常开心。早在我还是学生的时候,就已经知道拉斯克奖了。这个奖成立70多年来,颁发给很多优秀的科学家,其中很多都是我的科研榜样。
值得一提的是两位前辈:简悦威教授,他也是出生于香港的科学家,曾致力于将重组DNA技术应用于产前诊断;屠呦呦教授,她是第一位凭在中国完成的研究而获得拉斯克奖的中国籍科学家。能够追随他们的步伐,让我感到非常荣幸。
《中国科学报》:您获得的多个奖项都有“诺奖风向标”之称,因此很多人认为您是“诺奖热门人选”。您怎么看待这些来自外界的期待?
卢煜明:对科学家来说,获什么奖不是我们能决定的,我们唯一可以做的事,是尽可能做出一些具有长期价值的工作。科学是根本,获奖不过是锦上添花。所以我也不会去想那么多。
《中国科学报》:您认为各大奖项为何如此青睐无创产前检测这项工作呢?
卢煜明:这些都是大奖委员会的决定,我当然无法洞悉他们的想法。如果从科学本身来看,无创产前检测这个工作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基础研究,发现孕妇血液里有胎儿的DNA;另外则是转化研究,怎么把这个科学发现转化为成熟的无创产检平台。
钻研基因组学的科学家,都希望这门科学能为人类健康做些贡献。无创产前检测这项工作,恰恰证明这是可以做到的。
我的幸运在于,很多时候,一个科学发现要过很久才能进入应用,但我们的进展相对比较快。2011年1月,我们发布了世界上第一个无创产前检测技术的大型临床试验结果,不到10个月这个技术就推向市场了。更幸运的是,我们最开始想准确率能超过80%就已经很好了,没想到它的准确率能超过99%。此外,这项技术不仅能用在产检上,也可以用在癌症诊断等重要领域,这可能也是它备受关注的原因。
《中国科学报》:在那之后,您还做了哪些重要工作?向我们介绍一下您新近的成果吧。
卢煜明:也取得了有很多有趣的,从前不能够想象的结果。比如说我们过往认为血浆里边的DNA通常是很短的,但2021年我们发现,在孕妇血浆中还存在大量长片段的胎儿游离DNA。就好比从几十个字的短消息,发展到可以在微信上发送Word文档。有了更丰富的信息,我们未来做产前或癌症筛查等研究,就会更加准确。
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发现,很可能意味着一个新的领域。
《中国科学报》:抛开外界赋予您的种种光环,您对自己的期待是什么样的?
卢煜明:我现在有一半的工作时间用在癌症研究上。如果在我退休的时候,可以把癌症这个头号杀手对人类的威胁降低一点点,那将是我职业生涯最好的礼物。
癌症研究比产前检测要难很多。因为人类的怀孕是一个很有规律的过程,我们知道一些疾病在人类的第几号染色体上,也知道怀孕几周会伴随哪些现象。但癌症是千变万化的,个体差异也很大,所以做起来比较困难。但这些年我们也取得了很多好的成果,未来还要在检测筛查的准确率上多努努力。
《中国科学报》:您最开心的事情和最遗憾的事情分别是什么呢?
卢煜明:最开心的是把自己最初一个很抽象的想法,转化成一个真正可以帮助人的技术。我最开始是想要在母亲的血液里寻找胎儿的细胞,但是找了8年,发现这些细胞的浓度就是不够。1997年我回到香港中文大学,就想从头来过,当我发现在孕妇血浆里有很多的胎儿DNA在细胞外浮游时,那一刻的感觉是非常惊喜的。
就好像去银行取钱,一直想要打开保险箱,没想到钱根本不在箱子里,就放在外面,到处都是。最明显的地方,原来才是最难找的地方。
最遗憾的话,是我太太这几年的身体不是很好,她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病。所以我现在不管得到多么大的荣誉,都无法跟她分享了。要知道她从前也是一位科学家,过去多年,她也一直都在鼓励和支持我。
就觉得,世事古难全吧。
《中国科学报》:您用杰出的科研工作,帮助了许许多多的产妇和家庭,我们也衷心希望科学家们能在阿尔兹海默病上能尽快取得突破,帮助您和您的太太。能不能也请您分享一些经验,科学家如何才能取得突破性的成就呢?
卢煜明:定好一个方向是最重要的。这个方向不能太大太笼统,也不能太小太琐碎。这个方向应该是你钻研20、30年下去,能够做出一些世界此前从未见过的东西。
在追寻这个方向的过程中,你可能会关注每天实验的具体细节。但千万不要忘记自己整个科研计划的大方向。英语里有句话叫“miss the forest for the trees(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就像我最初在血浆里寻找胎儿细胞,这个方向本身就是错的,无论细节做得再好都无法改变。所以不要光是埋头看着那些小东西,要时常抬起头来,看看整个大环境,看看自己有没有迷失了方向。如果发现了错误,就要勇敢地及时改正。
《中国科学报》:据说您的科研灵感曾经来自于哈利波特,来自于泡面。您有没有一些诀窍可以和大家分享:究竟怎么才能获得灵感?
卢煜明:这些小故事其实就是说明,做科学家也需要有生活。你要有家庭生活,要有业余爱好,要有一些休闲时间。要试着放松下来,享受生活和科研的过程,这样会给自己带来一些想象不到的机遇。
而且任何一个科学家都不可能独立做完所有的事情,当你有一个很好的团队,大家一起合作,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就都有可能得到平衡。
《中国科学报》:对此次“香港论坛.科学建未来”论坛活动,您是如何看待的呢?
卢煜明:我曾经到北京参加过未来科学大奖的活动,参与者对科学表现出很大的热情。我想如果我是一个年轻的科研人员,可能会像身体中有电流流过一样,非常兴奋,热切地想要去做一些好的科学。我们希望把这种气氛带到香港来,对香港的年轻科学家和学生来讲,将是非常难得的机会。
这次论坛上,有8位“未来科学大奖”获奖人出席,这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学习经历、不同研究方向的优秀科学家们一起,会擦出很多火花。
年轻科学家们也很令人惊喜,我个人对西湖大学朱听教授的工作非常感兴趣。我从未想象过一个人可以构建出一个与天然生物分子手性相反的“镜像生物学系统”,这是非常富有想象力的。
《中国科学报》:我们相信有很多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在关注您的访谈,也在关注这个论坛。请您对他们说几句话吧。
卢煜明:热爱科学的年轻人,在这个时代是非常幸运的。我们现有的科研资源、技术储备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因此,如果你真的对科学感兴趣,now,join us!
10月23日,“香港论坛·科学建未来”国际前沿科学论坛在香港科学园高锟会议中心圆满结束。
包括8位“未来科学大奖”获奖人在内的20余位海内外知名科学家担任主讲嘉宾及对话嘉宾。论坛聚焦“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三大领域,分享最新的科研突破,探讨科学如何塑造人类的未来。他们与香港现场约240位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嘉宾展开了深度交流和研讨,南方科技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同步参与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