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文 | 《中国科学报》 记者 胡珉琦

在研究鸟类起源和早期演化,尤其是中生代鸟类是如何从恐龙演化而来的这一领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研究员王敏是十分“高产”的一位。

从2014年正式开展科研工作至今,他先后参与命名的原始鸟类约占全世界目前已知中生代鸟类属种的1/3。其中就包括了2015年被《科学》的评述文章评价为“近10年来有关鸟类早期演化研究中最重要的发现”的“弥曼始今鸟”,还有2019年登上《自然》封面的膜质翅膀恐龙——“长臂浑元龙”。

9月6日深夜,王敏发表了自己团队与福建省地质调查调查研究院(以下称福建地调院)合作完成的第二篇《自然》论文,报道了世界上侏罗纪最晚期、地理位置最南的鸟翼类恐龙——奇异福建龙,还建立了距今1.48–1.5亿年前的陆相生物群“政和动物群”。

而在王敏心里,奇异福建龙也一跃成为了他的“最爱”。理由是,这是他职业生涯里第一块带领团队在野外亲手敲出来的重要化石。

为了这块化石,过去并没有长期野外定点挖掘经验的王敏,不断游走在“失控”的边缘。一头是作为领队的职责所在,一头是完全无法预期的发掘现场,习惯了跟自己较劲的他,却不得不向时间低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