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查沁君


【资料图】

“近期调研发现,受疫情等因素影响,2019年两办印发的‘教师减负20条’并没有得到全面的贯彻执行,相当多的中小学教师反映负担有进一步加重趋势。”

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在递交的提案中称,导致中小学教师负担加重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大中型城市中小学编制不足、人手紧张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现行中小学人事编制标准是基于2001年的国家标准,2009年和2014年的小调整主要是面向乡镇县城,2019年的调整也是内部结构性微调,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编制标准落后于实际发展的状况,大中型城市中小学教师编制短缺成为相当普遍的问题。

第二,近年随着德育、美育、劳动教育、体育等教育要求的提高和“五项管理”、“双减”等新任务的提出,多数中小学都出现了人不够用、在岗教师应接不暇的状况,许多教师特别班主任长期处于满负荷、超负荷状态,上有老下有小的年轻教师压力越来越大。

第三,新任务不断提出。如最近出台的某项规定,要求中小学班主任每学年至少家访一次。这意味着在北京等大城市中,班主任要占用15至20天的公休日假期来完成上述要求。

“各种新要求单独看都是合理的正当的,但叠加之后的压力令一线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不堪重负。”刘林对界面教育表示。

对此,他建议根据现阶段中小学教育发展实际和未来需要,重新核定中小学编制国家标准,地方根据核定后的标准,统筹本地事业单位编制指标,并运用员额制、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满足中小学用人需求,解决大中型城市中小学人手不足问题。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强化中小学教师工作量与岗位任务统筹协调机制,不仅要把住社会事务进校园的“入口关”,教育系统内部也要对布置给中小学的任务、事项再协调再优化,防止叠加效应。

加强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培训,提高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能力,提升智慧教育知识素养,以科技赋能教育,为中小学教师减负。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