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山区朱泾镇,曾经寂寂无闻的新泾村,终于有了“出圈”的实力。一栋投资约7000万元的沉浸式稻米智慧文化体验馆即将启用,上海首座糙米加工存储仓库项目也将于下半年启动建设。这些高精尖的设备,不仅辐射带动村内数千亩水稻生产,还将托起金山区数百家生产主体的农业转型之路。
当今的时代,是品牌制胜的时代。与其他消费领域的风生水起相比,关乎一日三餐的众多农副产品,似乎还处于品牌“洼地”,需要将科技创新作为打开大门的钥匙,闯过价值和信任关,引导农民依靠劳动致富,依靠产业振兴开辟广阔渠道。
新泾村的探索,正是围绕一粒米展开。
【资料图】
抱团构建产业联合体
去年,新泾村党总支书记朱元峰召开了一次现场会,号召村内种粮大户与当地龙头企业上海盛致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签约,加入金山水稻产业联合体。没想到的是,会上大家都很踊跃,到了真正报名那天,来的人寥寥无几。“跟着国家粮食政策,将稻谷卖给粮站,至少可以保收。把稻谷卖给企业进行加工,他们觉得心里没底。”
新泾村是农业大村,水稻生产面积达到7000多亩,九成以上已流转至家庭农场及合作社手中,每家多则百亩,少则七八十亩,规模化效益初步显现。不过,这些经营主体大多依靠传统销售路径,无法有效对接市民对于优质大米的需求,增收空间有限。
由“卖稻谷”向“卖大米”到“卖品牌”转变,是上海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一大方向。“从最初的散户种植,到家庭农场、合作社规模化经营,再到如今的龙头企业带动,上海粮食生产已经发展至3.0版。”金山区农业农村委主任叶文娣指出,需要通过强有力的机制实现相关主体利益联结,在规模化生产基础上,以科技重塑产销体系,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盛致就是这样的主体之一。它深耕稻米种植领域,与新泾村联手创立区域品牌“稻花湾”,并与区镇村三级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保险公司”的抱团发展模式,采用统一标准管理,构建起全区唯一的稻米产业化联合体。
对于加入联合体,大家的担心很实际:“种植标准变高了,我们不熟悉品种,种坏了怎么办?万一企业粮食收购价格跌了,挣得会不会比以前少?”
在沪郊大地上演的“穗优行动”,破解了这一后顾之忧。参与该项目的粮食种植户以“地块”为单位实现精准投保,保险公司对种植全流程进行监管,农科院、农技中心专家开展线上线下的生产及管理培训。稻米成熟后,粮食加工企业以订单约定价格进行收购,再经专业的品牌打造及销售,利润向粮农和粮食加工企业进行二次分配。
“有了托底保障,二次动员之后,一些胆子比较大的农户迈出了尝试的步子。”朱元峰告诉记者,假如不考虑二次分红,单纯从生产收入来看,百亩水稻家庭农场以前每年能挣五六万元,加入联合体后增收约1/3。“实实在在的收益,让原本观望的农户吃下‘定心丸’,更多人愿意加入进来。”
以科技锻造竞争优势
稻米市场参与者众多。受限于生产成本等要素,相较于东北、江苏等区域,上海地产大米并不具备价格优势。而在市内,松江、崇明大米名声在前,金山想要迎头赶上,需要好好下一番功夫。
“近年来,我们在市、区两级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统筹相关资源,推进农业品牌创建,携手盛致等龙头企业对稻米全产业链进行研究与实践。”朱泾镇党委书记夏红梅说。
在新泾村,基于市农科院建立的乡村振兴引领科技示范基地,相关方面正共同开展六个晚稻新品种试种,计划引入专业设备检测大米各项数值,结合专家盲选结果,筛选出最适宜市场的品种。在保证大米品质、口感的前提下,运用现代科技提升其观赏度、辨识度,并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可视化追溯,消费者“扫一扫”二维码,即可了解生产全流程。
这只是种植端,更大的增值空间在于产业链延伸。正如农业领域“1×2×3=6”公式所指:在第一产业基础上,通过农产品深加工、销售农产品及其他配套服务,实现多环节增值。
新泾村的稻米,经历着这样的转变。下半年,这里将启动建设上海首座糙米仓库项目,以业内领先的恒温仓储及加工等技术,保持稻米原始的口感。同时,盛致联合上海市农科院、上海交通大学以及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等科研力量,开发米糠、米昔、米糕、米茶等衍生品,仅是米昔一个品类,就有8种口味可供选择。
“以前卖碎米,每吨2000元到3000元不等,深加工成米昔之后,测算下来每吨相当于卖到6万元左右。还有米糠,我们正合作研发适用于婴幼儿及患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人群的功能性食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在盛致总经理陈建宇看来,这些科技含量十足的产品,就是品牌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片区联动增强发展动能
今年6月,依托于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镇企联合投资打造的沉浸式稻米智慧文化体验馆将正式启用。这里不仅具备年产量1万吨的加工能力,还通过智能化、数字化形式,创新文化呈现方式,为稻米文化观光、乡村研学提供载体空间。
文旅的火苗正在新泾村点燃。当不少村庄在为“空心化”现象发愁时,这里引入第三方主体享莱乐,建起了新生活文化社区,探索田园康养的“朱泾模式”。
从合作方式上看,享莱乐与乡村签订运营协议,以高于市场价近一倍的价格租赁整栋民房,由村民选择自住区域,再将闲置部分进行标准化翻新改装,既解决农村“用地难”问题,又盘活了闲置资产。仅是房租一项,每户人家年增收3万元,还有村民参与经营,或被聘用为员工,赚取工资性收入,每户增收1.5万元。
对于新泾村来说,自身的资源禀赋有限,不管是稻米文旅,还是民宿经济,都需要基于更为广泛的空间来谋划,吸纳更多人气,推动区域乘势起飞。夏红梅将之归纳为“乡村振兴片区发展”,即以“花海”和“稻香”为两大主导产业,带动待泾村、新泾村、大茫村积极融入G320文旅连廊,加强各具特色的产业品牌。
待泾村作为先行的老大哥,“花香”产业链已逐步走向纵深。最早,它引进社会资本对近2000亩林地进行整体开发,600亩用于打造“花开海上”生态园,昔日穷村很快成为网红景点。随着相关配套逐步完善,这里又开始打造芳香小镇,配套茶室、芳香SPA、精油提炼等产业集群,紧紧围绕“芳香经济”作大文章。
在“邻居”的先行示范及产业辐射下,新泾村同样表现出很大的发展空间。比如,可充分发挥稻田和步道优势,举办音乐会、乡村夜宴等活动,让质朴的土地拥有“艺术范儿”;打造“米昔+咖啡”的味蕾碰撞,演绎一匹布的完美变身等。
“我们将坚持创新驱动,推进‘稻香新泾’二次开发,培育做强民宿康养等新业态,与乐高以及芳香小镇联动并承载溢出效应,实现‘城里人的乡村梦,农村人的致富梦’。”叶文娣表示。
点评
科技只是钥匙,品牌农业需要系统性变革
在市场中赚钱、生存和发展,是农业产业化的根本目的。
当前,中国正从农业大国向着农业强国转变,从“田间到餐桌”的品牌革命正在掀起。这意味着,要坚持科技创新,通盘谋划,再造从种源开发到产品营销的各个环节,向着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要效益。
近年来,上海持续建设品牌农业,加强农业科技投入和成果转化,开展优势特色种源创新和种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80.1%。一些常态化机制成果也已形成,比如市农科院开展青年农科专家和新型职业农民“手拉手共成长”项目,已挂牌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科技引领示范基地150个,培训各类乡村振兴创新创业人才累计5000余人次,初步形成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上海院模式”。
当然,科技只是打开品牌农业的一把钥匙,走通这条大道,需要系统性和全方位的变革与推进。比如生产模式方面,在传统小农经济的框架内,科技很难找到生根的土壤,需要通过产业联合体等方式,做好面向千家万户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助力小农户走上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在营销理念上,从产品到商品再到品牌,意味着摆脱传统的单一种植观念,要从全产业链出发进行产品定位及推广。“以前我们只需要教农户技术,现在市场的事情也要学起来、管起来。”金山区农技中心副主任蒋雪君的这句话,可能点明了正在发生的变化。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