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南外滩,跨越外马路与中山南路的董家渡花桥昨天起正式开放,这里被网友称为“上海最美的人行天桥”。董家渡花桥一端连着黄浦滨江,一段向南外滩腹地延伸。延伸处,鳞次栉比的甲级写字楼拔地而起,写字楼之间还藏着可漫步的街心花园、可品读的历史建筑。
正在崛起的董家渡区域,是黄浦区高质量发展的缩影。昨天,“高质量发展在申城”系列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举行黄浦专场。记者在会上获悉,作为上海的“心脏、窗口和名片”,黄浦区具有经济密度领先、区位优势突出、现代产业发达、高端要素集聚、创新氛围浓厚等优势。“2022年,黄浦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23.05亿元,位居全市第二、中心城区第一;经济密度达147.32亿元/平方公里,稳居全市首位;现有6家国家级金融要素市场和721家持牌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交易总额约占全市70%。今年以来,黄浦区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新发展格局,全力打造上海中心城区功能新高峰、品质新标杆。”黄浦区委书记杲云说。
城市更新激发城区新活力
(相关资料图)
去年,黄浦区全面完成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腾出大量土地资源。其中商办空间资源近350万平方米,土地资源稀缺的黄浦区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旧改释放的空间如何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最大效能?黄浦区区长沈山州在发布会上介绍,黄浦区推进城市更新,优化区域功能布局,聚焦着力强化功能优势、着力激发科创潜能、着力彰显文化特色。外滩、南京路、淮海路等三大地标都将进一步更新升级。
外滩金融集聚带将做厚、做长。黄浦区积极推进外滩“第二立面”改造,推进一批老大楼实施更新,今年年底老市府大楼更新后将亮相,同时推动南外滩区域扩容增能,当前正加快推进南浦地块项目开发,力争尽早提供更多优质载体。在地标性商圈南京路、淮海路正在更新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商业载体,包括世纪广场、尚贤坊等,同时利用旧改地块释放的新空间,推进主街周边的支小马路改造升级,打造功能更为丰富的综合街区。
旧改释放的空间也将成为激发科创潜能的新空间。“以北京东路转型升级为重点,打造多元化办公场地,积极引入科创、金创、文创等业态,促进融合发展,同时更新盘活各类存量资源。”沈山州说,去年黄浦区成立了科创集团,今年年初,首个存量空间改造项目产业园运营,吸引了一批优质企业入驻。下一步,黄浦区将统筹旧改之后的增量和存量空间资源,结合不同区域的特点和优势,为初创企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孵化培育,为高端龙头企业提供更优质的载体,推动实现更具引领性的发展。
历史建筑与风貌街区是黄浦的“丰厚家底”,浸润于一砖一瓦中的文化魅力通过城市更新将进一步绽放。旧改后的黄浦区,对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做好保留保护:老城厢里的文庙正在改扩建,通过恢复传统布局、保留经典功能,更好展现历史底蕴;金陵路作为上海唯一以骑楼闻名的风貌道路,将完整保留这一风貌,打造新地标。黄浦区也将以创新活化,为历史文脉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如大豫园片区将依托豫园二期、福佑地块等项目,在传统文化中积极融入时尚、创意元素。
演艺集聚度将进一步提升
作为黄浦区最显著的文化招牌之一,“演艺大世界”正成为剧场、演艺空间全国密度最高,名家名团名剧首演首秀最频繁,演出场次、观演人群最集聚的区域。
“演艺大世界”的演艺集聚度将进一步提升。黄浦区文旅局局长许艳卿说,黄浦区将做强专业剧场的头部,同时细分市场找准客群、精准定位,做深特色剧场空间的中部,并以大世界演艺消费集聚区为中心,打造“1公里演艺生活圈”,让“剧+景+咖啡+酒+N”成为在黄浦生活、工作、旅游、消费的独有体验,让观演真正内化为消费习惯、外化成生活方式。
在距离“演艺大世界”几百米的外滩地区,一个全新的文化品牌——“艺术外滩”正在崛起,以“艺术+”“+艺术”激发城区高质量发展。“首届外滩建筑节”即将在洛克·外滩源启幕,举办包含装置、演艺、快闪、讲座等各类活动130多场,通过文化、艺术、历史的交互融合,激活打造多元的创意前沿社区。“融合发展,通过产业融合带动消费融合,黄浦区将持续打造景城一体、产城融合、主客共享的全域旅游目的地。”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