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去年“赎回潮”冲击的银行理财市场,至今仍在恢复期,却即将要面临新一轮考验。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8月7日,广发证券固收团队测算数据显示,8月份银行理财存量产品到期规模为2.8万亿元,达2023年以来“单月最高点”。
如果大量到期产品被投资者集中赎回,将对银行理财市场、债券市场产生较大影响。不过,业内认为,目前再次发生“赎回潮”的概率较小。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目前国内金融市场运行平稳,市场情绪逐步回暖,理财产品估值修复等,出现理财产品赎回的可能偏低。”
8月理财到期规模创年内单月新高
近年来,随着理财新规过渡期结束,理财净值化完成,业内有专家提出,银行理财子公司与基金交易行为的同频共振导致了一种新的踩踏,这使得市场格外关注理财大批到期的情况。
具体而言,银行理财产品打破刚性兑付,采用市值法估值,理论上和公募基金的估值方式一致。这使得理财子的很多行为与基金越来越相似,同时,叠加理财子资金规模较大,“放大”效应更加明显。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底,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为25.34万亿元。
更值得关注的是,虽然理财实现净值化,但其投资者低风险偏好的属性未发生改变,因此当理财净值下行时,可能存在投资者扎堆赎回的情况,此时理财被迫减仓或赎回债基,进一步推高债市收益。
“理财子公司自身客户的风险预期相对更低,债市场有波动时赎回理财的可能性更高,形成债市上行―理财产品价格波动―投资者赎回―理财产品卖债或赎回基金―债市进一步上行的负反馈。”国君固收资深分析师唐元懋曾提出,理财子公司由债市“稳定器”变成了“放大器”
去年,债券市场持续下跌,导致银行理财产品大面积破净,引发投资者“踩踏式”赎回。而经历两轮“赎回潮”,目前市场如惊弓之鸟,今年6月债券市场调整,就有不少业内人士担心投资者赎回引发理财产品和债券基金被动卖出。
据广发证券固收团队测算数据显示,8月份银行理财整体存量产品到期规模为2.8万亿元,到期规模较7月份环比提升5494亿元。
具体来看,8月份定开型产品开放规模环比上升5370亿元至2.4万亿元,主要以3个月内短期限产品为主,占比达73%;封闭型产品到期规模环比上升123亿元至3986亿元。
与此同时,数据显示,8月份业绩不达标的定开型产品开放及封闭型产品到期规模为5158亿元,这部分产品或成为理财赎回压力的主要来源。
但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业内认为,银行理财产品再次发生“赎回潮”的概率较低。
在资金力量的推动下,今年的债券市场走出了一波牛市行情。广发固收研报中表述,短期股债“跷跷板”对债市情绪或有冲击,但中期视角债市仍将回到经济基本面。
受此影响,上半年,银行理财市场逐步回暖,产品净值持续回涨,存续规模回升。
国海固收在研报中分析称,当下理财市场并不具备去年11月时理财“赎回潮”发生的前提条件,到期压力相对可控,一方面理财产品净值已经得到了明显修复,从理财负债端来看,集中到期或许较难引发大规模系统性赎回;另一方面产品持仓切换防守,对利率变动敏感性下降。
同时,现金类配比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流动性压力。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理财半年报显示,银行理财产品配置现金及银行存款的占比达到了23.7%,同比增长了9.6个百分点,配置规模达到了6.56万亿元,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提到,高比例配置现金及银行存款类资产有助于提升银行理财资产端的流动性,降低投资者赎回效应进一步放大。此外,银行理财产品破净率目前也维持在2%以下水平,在此情况下,发生“赎回潮”的概率不大。
对此,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去年出现理财产品集中赎回问题,主要是当时特殊市场环境造成的,目前国内金融市场运行平稳,市场情绪逐步回暖,理财产品估值逐步修复,“赎回潮”再现可能性偏低。
银行理财市场逐步回暖
“终于翻红了。”一名北京的投资者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他在一家股份制银行购买了几十万元R2级理财产品,今年9月到期,目前已经由亏转盈,近几个月收益还不错。
“去年年底都对理财失望了,现在又有信心了。”他说。
多位银行理财投资者也向记者感慨,随着市场情况好转,此前亏损的多只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在2023年上半年逐渐回本。
自去年底,为了增强投资者信心,多家理财公司在资产端和风险防控方面做出了调整,以稳定产品收益表现。其中,多家理财公司推出“稳健低波”产品。同时,一些理财公司陆续推出混合估值法理财产品。
“行业性的净值回撤、理财规模下滑,给银行理财上了生动的一课。”3月31日,在邮储银行召开的2022年度业绩发布会上,邮储银行副行长徐学明指出,结合这次净值回撤,下一步要坚持低波稳健的策略,主打现金替代类以及固收产品,也要适当的配置一些“固收+”产品。同时不断丰富货架上的金融产品,让投资者有更多的选择。
徐学明表示:“绝大多数银行理财客户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有限。要让产品净值波动小一些,让居民收益稳一些,让老百姓购买的银行理财能够保值增值。”
同时,为了顺应投资者对于稳健低波动产品的投资需求,工银理财、中银理财、农银理财、招银理财、平安理财、浦银理财在内的多家理财子公司已陆续推出了混合估值法理财产品。
该类产品说明书的“估值方法”部分都提到了“在满足监管规定的摊余成本使用条件情况下可采用摊余成本法计量”。
此类产品将市值法估值、摊余成本法估值相结合的理财产品,风险等级被设定为“中低风险”,业绩比较基准相对较高,封闭期限较长。
另外,理财产品持续减费让利,固定管理费、销售服务费等多费率齐优惠,掀起一轮“降费潮”,招银理财推出一款“不赚钱不收管理费”的产品引起市场热议。
2022年破净潮阴影正逐渐散去。根据广发证券数据显示,跨季后,7月理财规模快速回暖,增加1.61万亿元至27.2万亿元,为年内新高。理财子存续规模同步变动,7月存续规模较6月上升1.58亿元至22.92万亿元,环比上升幅度为7.4%。
尽管8月理财到期压力增大,但机构普遍预计,下半年理财规模继续回升,年末或可达29万亿元。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雳认为,目前多家银行理财机构为保证理财收益的低波动,推出摊余成本法理财产品,这类产品一定程度上更容易被投资者所接受。从外部宏观经济来看,目前我国经济数据得到多方面修复,理财存量规模在7月份已经得到恢复,三季度随着经济复苏,理财规模持续增长概率比较大。
中信证券固收明明团队预测,此前居民积累的超额储蓄回流消费的规模相对有限,而房地产购买需求也难以放量,对储蓄的分流作用较小,超额储蓄回流至银行理财的概率最大。
具体而言,此前从银行理财回流到表内的存款,约78%以上为活期存款或期限在1年以下的定期存款,回流至理财不存在阻碍。同时伴随下半年理财冲量节奏发力的惯例,其整体规模有望恢复至2022年中29万亿元以上的水平,届时理财委外公募的需求也将有所增长,或将推动公募委外规模持续抬升。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