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5月25日,中国人首次登顶珠峰。60多年来,中国人对珠峰的攀登和探索从未止步。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可贵的是精神。”利用临时党组织开展实地党建活动,促进综合科考活动实现重大突破进展,是珠峰科考的优良传统。此次巅峰使命-珠峰科考任务实施开始,科考队在第二次青藏科考领导小组办公室、科考队队长和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党委的指导下,专门组织成立了珠峰科考临时党支部,来自20多家参与单位的40多名党员同志光荣地加入临时党组织。
2022年4月至5月开展的珠峰科考任务已经圆满完成。整个珠峰科考期间,临时党支部坚持“内场外场结合”“高原平原结合”“党建科研结合”的工作三原则,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多次深入开展了党组织活动。攀登了7028米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赵华标深夜在大本营准备登顶任务时,旁听了支部一线党员的交流发言。深受鼓舞的他萌发了加入党组织的强烈愿望,并在现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火线入党。270多名科考队员没有一人因为高原反应而放下手头的科考任务,更没有一人因为高原反应而离开5200米的珠峰科考大本营。
在采访过程中,《中国科学报》记者对科考队持续取得重要成果有了新的感悟。
一是守初心。回顾历次珠峰科考,一代代青藏科考人正是传承着这种谦卑、执着、探索和笃实好学的精神,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踏冰卧雪,毅然决然坚持扎根科考一线,为老西藏精神注入新的活力,体现了续写新时代青藏科考精神,实现科学研究突破,展现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人民需求的情怀。
二是探巅峰。5月4日,地球上最高的自动气象观测站——巅峰站在海拔8830米建起来了!在这个“巅峰时刻”,很多队员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但紧接着,大家的心情又被带到谷底:数据自动传输出了问题!科考队员们没有被吓倒,在5200米大本营连续长夜讨论,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解决预案。5月15日,科考队员们又一次登顶,当最后一个解决预案完成后,巅峰站采集的所有数据终于从地球之巅自动传输到了大本营。
三是担重任。在这次巅峰科考中,40岁左右的青年科学家挑起大梁,他们或是坚持每天晚上9点到第二天中午12点的日常观测,或是进行从拉萨到珠峰的大空间观测以及不同海拔的大气氧化和人体适应观测。特别是负责冰雪观测和采样的科考队员,每一天都在体力达到极限的状态下采集冰雪样品,而且一干就是一个月。回到拉萨时,由于长时间的高海拔紫外辐射,大家的脸部全都被晒伤。尽管如此,大家没有任何怨言,多名年轻科考队员在珠峰火线提交了入党申请书。
四是谱华章。珠穆朗玛峰是中国最高峰,也是世界最高峰。中科院院士朴世龙谈到,这次“巅峰使命”科考工作与我们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是国家科技强国战略的成果和实例。第一次青藏科考时,老一辈科学家用的是罗盘、笔记本,连照相机都很少,考察结果更多是描述性的、定性的。这次考察则采用了最先进的监测设备,获取了很多填补空白的珍贵数据资料,是“青藏精神”和“高科技手段”的完美结合,奠定了中国科学家在第三极地区研究的国际一流地位。
守初心、探巅峰、担重任、谱华章,为新时期青藏科考注入了新的内涵,“巅峰使命”珠峰科考实现了从“登山科考”到“科考登山”模式的转变,使服务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和全球生态环境保护迈上新的征程。
无人机拍摄的珠峰正面照(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供图)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script src="/html/js/share.js"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