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长春3月11日消息(记者 郭东隅)一粒好种子对于粮食生产有多大作用?
“种子好,雨水好,墒情好,才能盼来丰收年。”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韩凤香说。
(资料图片)
“优良的品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45%以上,对国家粮食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吉林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研究院研究员张志军说。
“我有着一个梦,埋在泥土中,深信它不同。光给了它希望,雨给了它滋养,陪着种子成长。”“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说。
小小的一粒种子,一头系着人民饭碗,一头系着国家战略(央广网发 曲亮亮 摄)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要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有序扩大试点范围,规范种植管理。
近日,记者走进国家现代种业产业园创建单位、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的公主岭市,看黑土地上的吉林人如何握紧粮食之“芯”。
有机肥“等待”下田(央广网发 曲亮亮 摄)
在公主岭市的鸿翔种业有限公司(下称“鸿翔种业”)的2万余亩制种田里,土地已经翻整,有机肥堆放在田边。“这个制种基地是我们去年流转的,我们采用黑土地保护的方法制种,经过一年的实践,种子质量非常好。”鸿翔种业总经理贺伟说。
走进种子培育室,一片鲜嫩的新绿带来盈盈春意。“这是我们的试种品种,正在测试出苗率。”贺伟说,“这个发芽盒里的苗是前天长出来的,它们的每一个叶片都蕴含着很多信息,对我们育种人来说非常重要。”在这里,企业每年投入5000万左右用于玉米育种。“我们精心挑选出来的种子种到试验田里,通过长势、产量,寻找出病害少、抗倒伏、产量高的那几株。”
片片新绿“育”出丰收的希望(央广网发 曲亮亮 摄)
除了不断研发新品种,如何让种子更适用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这是吉林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目前思考的问题。
“目前玉米生产上一个主要的问题是,机械化收获籽粒的水平较低,目前收获的方式是机收果穗,或者人工收获,这样不利于规模化生产。”吉林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研究员张志军说。
近年来,吉林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把研发适应于现代的生产方式的新品种为主要研究目标。“目前,我们培育出了吉单66,吉单436,还有接下来马上将要审定的吉单81、82这几个籽粒机收的品种,可以说籽粒机收是未来咱们吉林农业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力支撑。”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副所长路明说。
研究人员攻克籽粒机收难关(央广网发 周林海 摄)
今年出台的吉林省委一号文件中明确,要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筛选推广耐密、高抗、高产玉米新品种。
“我们研发的每一个种子,首先要确保安全,抗性要好,不管什么样的环境,它都能长。第二是丰产性,能让农民种植之后产量上去。”贺伟说。鸿翔种业计划在2025年之前,按计划实现4条设计生产线全部达产,满足10万亩的生产需求。“未来我们可以为整个园区服务,让吉林省种业都回来,打造春玉米加工基地。”
育一颗好种,种一方好田,这是吉林育种人的愿望,也是他们会一直坚持走下去的道路。
鸿翔种业制种田(央广网发 曲亮亮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