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赴广州特派记者 倪浩 迟静怡】3月份中国出口以高达23.4%的增速提振了各界对中国外贸复苏的信心。彭博社报道称,“在亚洲和欧洲多数国家需求增长以及中国工厂恢复生产的情况下,中国3月份出口意外增长,这进一步提振了全球经济复苏势头。”与此同时,外贸数据也传递出一些需要注意的不利因素。在外需下降、保护主义和地缘政治风险等多重因素之下,中国外贸面临着重重压力。4月15日,第133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广交会”)在广州盛大开幕,作为中国外贸“晴雨表”的广交会已经成为观察中国外贸的窗口。《环球时报》记者奔赴现场,通过采访感受外商对中国产品的期待,也进一步了解中国外贸企业面临的具体挑战以及应对举措。
一季度,中国外贸收获惊喜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全球经济衰退风险上升,叠加超预期的需求放缓让中国出口持续承压,不少公司的销售曲线自去年下半年来就一直向下滑,而拐点出现在今年年初。宁波赛鼎电器公司是明显感受到这一情况的外贸企业之一。15日上午,该公司总经理张娜素正在展台招待外商,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公司的海外收入超过1亿元人民币,但今年前3个月国外订单增长势头喜人,已达数千万。”她预计公司今年总体的海外收入将大超去年。
4月16日,广州,第133届广交会摩托车展区的参展商与境外采购商洽谈。(视觉中国)
在一季度迎来订单大增的还有河南众爵新能源公司。该公司执行董事徐玉明在广交会半天时间内已接待十几波外商客户,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公司一季度海外市场的销售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公司已经售出800辆新能源汽车,欧洲客户尤其青睐中国新能源汽车。
而情况有所不同的是华微天程电器,其主营业务是各类家用电器配件,客户分布在全球各地。公司总经理张华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家用电器是家庭刚需产品,不存在周期性波动,因此公司近几年的海外销售都比较稳定。但记者也了解到,早在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之初,张华就已在全球主要市场奔波,巩固老客户、发展新客户。
3年不见的外国朋友都来了
在广交会展馆摩肩接踵的人群中,佩戴松绿色挂绳胸牌的境外采购商触目皆是。广交会官方统计数据显示,广交会首日进场人次37万,其中外商高达6.7万。广交会此次将迎来来自226个国家和地区的采购商。
印度采购商瑞亚与3个伙伴一同参加广交会。记者遇到他时,他正在专心致志体验一款新能源汽车。他告诉记者,3年后的广交会依旧人气爆棚。他根据印度人的收入水平和使用偏好,准备在中国采购一批价格便宜、性能好的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制造和印度制造之间,瑞亚为什么选择了前者?他说:“中国锂电池制造全球第一,品质有保障;另外,中国产品价格有吸引力,而且整车设计得非常精巧。”
一位来自伊拉克的采购商对广交会上的家用电器十分感兴趣。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后,他就来到中国,先后拜访了宁波、杭州、义乌的很多外贸企业。他表示,“与越南和印度的产品相比,我更相信中国的”。他非常坦率地给了记者一个数字,他一年的采购差不多能达到100万美元,广交会将是他全年预算的一个良好开端。
同样,正在挑选智能家电的一位俄罗斯采购商告诉记者,过去3年,她频繁登陆广交会网站,挑选合适的产品。“但技术更迭太快了,我必须亲自到中国来看看这些新产品。”
漳州金安机电公司郭经理正在等待一位来自巴西的客户。她告诉记者:“生意虽然做了几年,但我还没有见过他。这次广交会,我们约好要见一面。”张华表示,“所有出口流程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但是线上无法替代线下,外商对产品进行亲自考察体验之后,才能产生更直接的采购意愿,甚至当场下单。”徐玉明上午在现场把一份电子合同发给了丹麦采购商,这意味着外商在下定决心后可随时签合同付款。
中国外贸人备战“风高浪急”
虽然成绩单一向优秀,但危机意识始终盘旋在中国外贸人的心头。华微天程的市场虽遍及全球,但在北美的开拓并不顺利。张华告诉记者:“一是北美的技术标准不同,产品需另行开发,二是美国打压中国所带来的政治风险,让他不敢在美国加大开拓力度。”
美国鼓动的对华“脱钩断链”正在张华的身边上演。记者采访得知,一些美国采购商并未放弃中国产品,但要求各国供应商在中国之外必须有另外一个供应地作为备选。这种情况也发生在日本和韩国企业身上。
此外,市场内部也存在分化。以华微天程为例,欧洲市场一直以来是华微天程的重要市场,张华告诉记者,“德国、意大利这些发达经济体对我们的产品比较欢迎,但中东欧的一些国家则对我们充满警惕,因为他们也在发展制造业以供应欧洲市场,与我们形成了一定的竞争。”
记者在广交会现场还采访了一家高端健康管理仪器的企业,其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的产品直接面向发达经济体,但目前他们面临着发达市场萎缩、新兴市场仍无力消费的局面,外需不振将影响公司的业务增长。
充满危机意识的中国外贸企业为应对随时而来的市场波动,采取了各种措施。张娜素的方法是,“我们将提供更好的产品质量、更具竞争力的价格,同时将生产变得更为柔性和更具弹性。不管客户什么时候要货、要多少,我们都能够保证及时供货。我们将用这种全方位的优势面对来自外界的各种挑战”。
徐玉明告诉记者,他马上就要出国重点考察欧洲市场,紧紧咬住那些增长迅速的市场,如丹麦。张华的出国拜访名单上也列了一长串国家的名字,他告诉记者,“为应对市场不测,需要开拓更多的市场;除此之外,还要加大科研力度,让自身的产品做到无可替代,让用户只能选择中国的,而不是印度和越南的。”
张华还表示,“全球产业链正悄然发生变化,很多国家正在学中国并试图取代中国,但中国具有全要素优势,别的国家想要追赶和超越,没有几十年是实现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