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3月16日讯(记者利声富)3月16日,袁隆平院士生前亲自推动的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在三亚挂牌,为实现“藏粮于技,藏粮于地”的国家战略提供技术储备,目标是到2030年培育出适合不同盐碱地生态区种植、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水稻新品种10-15个,在全国推广面积达1亿亩产能,实现亩产300公斤以上。
我国有15亿亩盐碱地,这是国家耕地红线外,有开拓潜力的重要后备耕地资源。袁隆平院士生前多次表示,如果能在1亿多亩有水稻种植潜力的盐碱地上种植水稻,每年则有望增加养活8000多万人口的粮食产量。启动耐盐碱水稻品种培育及核心技术研究,协同国内外优势创新资源,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有助突破“藏粮于地”空间,拓展“藏粮于技”储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3月16日,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正式在三亚挂牌,这也是袁隆平院士生前专门向国家有关部门提议,为国家耐盐水稻事业发展壮大亲自推动的重量级平台。
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牵头,联合海南、山东、广东、江苏等地11家单位共建,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耐盐碱水稻研发技术创新平台,培养全产业链国家高端创新人才队伍,攻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
据了解,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实行“总部、研究中心、区域分中心和试验站/基地”的模式进行建设,以最大范围实现全国优势力量相对集中,对接各地方政府支持,充分调动人力、物力、平台协同攻关建设好这一重大工程。
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总部设在三亚,在业务和管理上统揽全局。在长沙设立种业研究中心,发挥湖南技术、人才和企业相对集中的优势,开展耐盐碱水稻种业创新。在海口设立生理调控研究中心,研发方向侧重耐盐碱水稻植株地上部分生理调控、水分养分管理、绿色种养结合等技术及相关产品研发。在青岛设立盐碱地改良研究中心,研发方向聚焦盐碱地化学、物理、生物和工程改良技术研究。在全国典型盐碱地生态区设立华南、华东、西北、东北4个区域分中心,分别承担不同生态类型耐盐碱水稻生理调控、品种创制、配套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等工作。同时,在内蒙古兴安盟、吉林大安、山东东营、江苏盐城、广西北海、海南文昌、黑龙江肇源和辽宁盘锦等地设立首批代表性区域试验站,主要进行耐盐碱水稻新品种、配套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工作。
在地域上,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覆盖全国所有典型盐碱地生态区,研究领域涵盖种质资源、生物技术、遗传育种、作物栽培、土壤肥料、农业生态、农业信息和农业机械等学科方向。品种研发方面,目标是到2030年培育出适合不同盐碱地生态区种植的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水稻新品种10—15个,具有在全国推广面积达1亿亩的产能,亩产达到300公斤以上。
(文章来源:南国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