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个金融科技‘三年规划’背景下,目前金融科技的‘四梁八柱’已经基本形成,金融科技服务和支持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已成共识,行业整体发展态势稳中有进。”近日,毕马威中国金融科技主管合伙人黄艾舟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内地金融科技投融资市场持续回暖,资金进一步向盈利模式成熟的项目积聚,2021年投融资总额达26.3亿美元,同比增长44%。

展望投资趋势,他认为,在我国大力发展“专精特新”型企业的背景下,以技术为导向、解决金融和实体经济痛点的金融科技企业有望实现快速发展,并在资本市场上受到青睐。“比如供应链科技、普惠科技等以服务实体经济、助力小微企业为宗旨的金融科技企业”。

回归科技服务金融本源

2019年,央行发布的《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被业内视为我国首个金融科技“三年规划”;今年年初,央行印发了《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意味着金融科技发展的新阶段顶层设计正式出炉。

在黄艾舟看来,首个金融科技三年规划使得行业发展要“守正创新”成为共识。“通过对互联网机构在金融领域扩展的监管纠偏,互联网信贷的治理、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和执法行动、征信业务的建章立制和类征信业务的管理等,金融和科技的业务边界回归清晰,让从业者更加认为到金融科技的发展核心是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宗旨。”

而新版《规划》将未来四年金融科技发展原则定位为“数字驱动、智慧为民、绿色低碳、公平普惠”。在此背景下,黄艾舟预计,未来金融科技将继续保持回归科技服务金融的本源,以技术突破行业难点为主要发展方向。“在应用场景方面,绿色金融、乡村振兴、养老金融等将成为场景创新的发力点;在技术方面,随着‘元宇宙’概念的引爆,AR/VR和数字孪生技术在市场的应用场景也将成为热议。”

从资本层面看,毕马威此前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金融科技投融资交易录得185宗,总额达26.3亿美元,同比增长44.09%;交易量为185宗,比2020年同期小幅增加6宗,交易规模的大幅增长以及交易宗数的相对平稳表明资金进一步向盈利模式成熟的优质项目积聚,投资机构趋谨慎。

对此,黄艾舟认为,中国内地金融科技投融资市场持续回暖。他认为,“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专精特新”型企业,以技术为导向、解决金融和实体经济痛点的金融科技企业有望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资本市场上受到青睐。“去年我们对金融科技企业的评选就契合了这一发展趋势,我们细分了大数据与AI,区块链、隐私计算与安全和分布式、云计算与硬件加速等四个子赛道,更好地体现出金融科技回归科技本源、发力科技创新这一方向。此外,还新加入了供应链科技、普惠科技等以服务实体经济、助力小微企业为宗旨的赛道。”

推动数据安全需多方协作

值得注意的是,在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同时,数据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各方的关注。

黄艾舟认为,推动数据安全需要监管、企业及个人多方协作。在政策层面上,需要完善数据安全领域的相关立法,从制度上明确对数据信息安全的保护。随着《数据安全法》与《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出台,金融科技企业也更加关注数据获取与使用的安全合规性。同时在技术层面要突破数据安全领域痛点,比如隐私计算可以实现对大数据计算过程和结果的隐私保护等。

另一方面,金融科技的发展对传统金融行业带来一些挑战成为业内共识。

“金融科技企业依托自身产业背景以及线上渠道优势,吸引了大批偏好个性化、定制化金融需求的客户群体,在支付业务和普惠金融等领域发展较快。”在黄艾舟看来,传统金融机构需要加快数字化转型来改善顾客体验。例如可以通过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研究室等加大投入力度,或者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利用自身线下网点、客户数据资源、客户信任机制以及风险管理体系等优势,扩大市场份额保持竞争力。

在金融科技监管方面,他表示,安全与发展是互相促进,从金融领域防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两方面考量,才能保证金融科技行业健康发展。“今年以来,有关部门出台的一系列金融科技相关业务领域的监管政策,表明金融科技已日趋成熟,行业整体亟待进一步规范才能确保健康发展,加强监管是顺势而为,对行业长期利好。同时,去年金融科技行业的促进政策也频频出台,并将重点放在了技术创新、惠企利民两个方向。”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