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本报讯在谯城区古城镇何楼村,有这样一位年轻人,他回乡创业靠着当“牛倌”实现了增收,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在何楼村孙庄隆标养殖专业合作社,司标正在对收储的小麦秸秆垛采取防护措施。司标告诉记者,今年午收期间,他收储了5000多吨秸秆,这些秸秆都是他养殖的100多头黄牛的粮食。

1988年出生的司标,和村里的小伙伴一样,高中毕业后外出打工。当他看到不少年轻人走上了致富路,就萌发了创业的念头。为什么选择养牛呢?司标说,“我父亲原来在家养牛,自己屠宰卖牛肉。我看到现在市场上,牛肉成为群众餐桌上青睐的肉食,价格很高,我们家乡又有丰富的麦秸、玉米秸资源,可以充分利用,变废为宝。我就决心闯一闯。”

2016年,他回到了家乡,在家人的支持下,筹集资金,办起了养牛场。“头三脚难踢”,他从外地购进了牛犊,由于长途运输,又缺乏养殖经验和管理技术,小牛生长速度慢,还出现了死亡,第一次亏了本,对司标打击很大。他痛定思痛,意识到仅有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科学养殖、防病治病是养殖的关键。随后他又购买了养牛的书籍,刻苦钻研,并请教专家和兽医,逐渐掌握了防疫知识和养殖技术。

他为了养牛场倾注了所有的心血,把时间都花在养牛上,从加工饲料、喂养、防疫到粪便处理,一天到晚忙个不停。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摸索、学习,几年下来,他从门外汉变成了“牛专家”。近年来,他流转了350亩土地,建起了牛舍、大棚、饲料库、秸秆收储场,购买了粉碎机,收储附近农民的麦秸、玉米秸,进行加工、发酵,把精饲料和粗饲料合理搭配,科学喂养,牛儿生长速度快,牛犊养成了,效益不断提高,每年出栏300多头,销往上海、南京等地;同时,牛粪全部作为有机肥料还田,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又促进了农作物生长,良性循环。

看着一头头五六百斤重的牛犊被养成一两千斤的肉牛时,司标高兴之情溢于言表,他告诉记者,一个人富不算富,他还想凭借自己的能力,让更多的村民都靠着养牛走上致富路。司标说道,“我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全村、全镇的年轻人,走好生态养殖路子,在家乡照样能创业致富,借助国家乡村振兴的良好机遇,把家乡建设得更好。” (记者路振杰通讯员王立杰文/图)

(文章来源:亳州晚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