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国家电投)日前举行了海阳核电二期工程暨900MW远距离跨区域核能供热工程启动仪式,标志着海阳核电两项重大工程正式开工。


(资料图片)

“我国核电正在迎来安全发展的重要窗口期,国家能源局将积极支持山东省核电建设。”国家能源局监管总监黄学农表示,海阳二期工程是山东省“十四五”首个开工的核电项目,900MW远距离跨区域核能供热工程也是除发电外首次核能大规模综合利用的项目,具有重要的创新引领意义。

将为我国核电基地开展零碳供热提供新示范

海阳核电项目是山东省首座开工建设并投运的核电站,规划建设6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并预留两台扩建余地。一期工程是国家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已于2019年1月全面商运,截至6月底,已累计发电738亿度,运行业绩稳居世界前列。

据悉,海阳核电二期工程采用自主设计、国产化的CAP1000 技术,是国家三代非能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重要成果,建设两台额定容量为125.3万千瓦的机组,满足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电站设计运行寿命60年,计划于2027年全面投运。二期工程建成投运后,海阳核电基地将有四台机组运行,年发电量约为400亿千瓦时,能够满足山东省一半以上人口的居民生活用电需求,对改善区域能源结构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900MW远距离跨区域核能供热工程则是世界最大的单台机组抽汽供热工程,采用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能零碳供热技术——“暖核一号”,是我国核能综合利用的重大创新成果。该工程计划于2023年投运,将实现核能与风光储联合运行、多能互补,构建胶东半岛零碳的水热供给体系,提高新能源利用率,提升供热可靠性,助力胶东半岛一体化建设,也为我国区域经济圈一体化建设发展提供了新方案。

相关人士介绍,海阳核电作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标志性工程实现新突破进入新阶段,海阳核电二期工程投运后,海阳核电将具备3600MW的核能供热能力,每个供暖季可提供热量约4000万吉焦,供暖面积可超过1亿平方米,满足约400万居民的清洁取暖需求。随着海阳核电后续项目的建设,海阳核电站最终供热能力可达2亿平方米,将为我国核电基地大规模、远距离、跨区域开展零碳供热提供新示范,助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早日实现。

一批重大核电工程建设有序推进

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核准及在建核电机组共24台,在建机组装机容量连续多年保持全球第一。“华龙一号”“国和一号”等一批重大核电工程建设正在有序推进。

目前,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机组进入批量化建设阶段,共有10台华龙一号机组在浙江、广西、广东、福建等地开展建设。

作为国家16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之一的“国和一号”示范项目正在山东荣成建设,投产后,单台机组年发电量达215亿度。目前,“国和一号”示范工程1、2号机组土建、设备安装等工作正在稳步推进,核心关键设备陆续到位。

近日辽宁红沿河核电站6号机组正式具备商业运行条件,标志着作为东北首座核电站、东北最大的电力能源投资项目的红沿河核电站一期和二期工程共6台机组全面投产,并成为国内在运装机容量最大的核电站。

今年3月出台的《“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到2025年,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达到7000万千瓦左右。

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宜灿认为,目前核电在我国电力中的占比为4.9%,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要加大核电标准化、自主化力度,加快关键技术装备攻关,培育高端核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要兼顾社会用能阶段性的承受能力和长期的经济性。”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表示,核电在新型电力系统当中将发挥稳定基荷的作用。在安全前提下,核电装机完全可能在2030年前达到1亿千瓦以上。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