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上海正式发布《推进“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方案》。根据《建设方案》,2023年底,“大零号湾”高新技术企业达600家以上,估值亿元以上企业70家以上;至2025年,“大零号湾”基本建成,高新技术企业达1000家以上,区域产值规模达千亿元级;至2035年,形成万亿市值的高技术企业集群。

《建设方案》着力抓好“三个提升”:一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加快形成一批原创性、引领性成果。

二是提升成果转化效率。深化产学研用融合,探索“学科+产业”的创新模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等政策先行先试,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企业孵化器。


(资料图片)

三是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加强载体支撑、培育内生动力,加速集聚“硬科技”上市企业,形成千亿产值规模、万亿市值,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高地。

2015年,“零号湾”在紧邻上海交通大学的西北角启动建设,经过不断发展,最初的“零号湾”实现“从0到1”的跨越,连同闵行区“环上海交大、华东师大”核心区域约17平方公里拓展为“大零号湾”。

上海市副市长刘多表示,从“零号湾”到“大零号湾”,不仅仅是区域面积的相关扩大,并不是简单地从一栋楼到一群楼、从几千平方米到17平方公里这一物理空间的扩大,而是从“创新平台”向“创新生态系统”的转变。目的就是要通过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的协同创新体系,吸引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领军企业、科技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等各类主体集聚,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自由流动、良性互动、融合发展,最终将“大零号湾”打造成为区域创新创业的“核爆点”。

据透露,上海将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变为现实生产力,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重点发展方向,积极探索“科研+产业”的创新模式,促进市场需求、研发成果、产业供给的有效对接、高效互动,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同时,着眼于前沿技术、未来技术的发展和突破,加速培育未来先导性产业。

“在产业布局上,围绕区域优势重点产业,闵行将打造高端装备、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闵行区区长陈华文表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表示,上海交大以承担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改革试点作为契机,依托“大零号湾”,用两个“一公里”来把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贯通起来,“近三年,学校科研成果转化超450项,合同金额累计接近30亿,这个数量是上一个三年的五倍。实际上,已进入爆发期。”

丁奎岭透露,科技成果转化改革以后,已经有60余家交大师生创业企业入驻“大零号湾”,总估值超过500亿,其中估值超过2亿的企业有29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交大师生校友在“大零号湾”开办企业已经超过六百家,其中涌现了不少优秀的企业排队申请科创板IPO。

陈华文同时透露,闵行将发起“大零号湾”金融联盟,集聚规模达300亿元的基金,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还将设立15亿元“大零号湾”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创新策源、金融服务、环境优化等方面。同时,引入社会资金进行存量地块改造和成片开发,争取在“大零号湾”投入千亿资金。

目前,“大零号湾”已建成投用高能级科创载体18个,入驻硬科技企业3000余家,一大批创新中心和成果项目相继落地,开放式科创街区初具规模。

除了“大零号湾”外,环同济和环上大科技园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其中环同济分别依托同济大学杨浦校区和嘉定校区建设,杨浦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已经成型多年,2022年相关产业产值超过550亿元,后续将开展智能建造未来产业科技园的建设试点工作,加速发展智能经济产业。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