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业科技企业做强做大做优,就是靠科技为本来做强,靠金融为用来做大,靠管理为纲来做优,这是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近日由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投资联合体主办的首期农业科技金融高端对话中,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毛长青如是表示。


(资料图)

毛长青微信公众号@隆平金谷资料图

毛长青本人最初进入农业部政策体改法规司工作,后在券商行业任分析师,最后转型至农业领域的投资及农业产业的运营管理。今年3月,毛长青辞去中国种业龙头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隆平高科”,000998)董事长等职务。辞职之前,其还担任中信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中信农业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职。

“我正好经历了整个完整的产业链链条。”毛长青在当天的对话中谈及了诸多体会。而如何能促成科技创新、产业升级、金融赋能三者之间实现“三角循环”?这也是未来中国农业产业升级需要首先厘清的底层逻辑。

农业科技存在不少“拦路虎”

农业大而不强、竞争力偏弱,这是中国要迈向农业强国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世界范围内历次农业领域的“绿色革命”表明,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

截至2021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尤其生物育种、智慧农业、合成生物等领域显示出巨大潜力。与此同时仍要清晰看到,这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不小差距。

当天对话中的多位人士提及,农业领域同样存在科技和产业之间的脱节,即所谓的科技、经济“两张皮”。毛长青从产业转化角度来说,“国内在农业科技领域比较重视基础研究,从基础研究到市场开发中间有一个应用研究,有一个产品定位、设计与开发的过程,我的体会是很多农业科技企业在这块做的不够。”

在他看来,“好的科技”在市场端应用“比较弱”的核心原因是应用研究的环境比较薄弱,“应用研究应该有更多的工程师,有更多的人投入到产品的开发中来。”

国投创益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国投创益”)投资团队执行总经理冯越在当天表示,投资中经常遇到上述“两张皮”的问题。“科技创新是来源于科学发现,但是应该是服务和依托产业的发展,反过来讲也应该依靠更好的技术、更好的科技成果的应用来实现产业或者企业更多的利润,而更好的产业发展的成果,又能反哺更好的技术原始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投资界的“国家队”,国投创益成立于2013年12月27日,为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旗下全资企业,现为国内管理规模最大的影响力投资机构,致力于通过市场化运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在种业方面,国投创益已战略投资了大北农生物、杭州瑞丰、粮元生物、隆平生物等,完成了对国内生物育种核心企业的投资全覆盖。

杭州瑞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沈志成在现场也提到,杭州瑞丰的发展是典型的“大学或者科研院所的教授搞技术产业化”。他感慨道,产学研结合说起来容易,然而再好的技术到市场化还要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尤其强调了金融的重要性,“我的研发团队还算是比较大的,但是我们走向市场要落地,可能在大学的实验室能够做的还是不够的,融资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要做产品开发肯定有一个班子才能把这个产品做好走向市场,要有团队做这件事情。”

沈志成同时提及,农业投资也堪称真正的“风险投资”。 “在早期可能试了100个基因,能做成一个基因的商业化育种,这前途已经不错了,可能99个基因都是失败的。”让挑战更为艰巨的是,对做生物育种创新的团队和企业来说,他们永远在跑马拉松,“从基因找出来,一直到出产品,如果十年内完成是非常幸运的。”沈志成表示。

缺钱、投入大,这的确是农科科技的主要“拦路虎”之一。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大北农”,002385)集团高级副总裁王积越当天在现场呼吁,对定位为农业高科技企业的大北农来说,后续将需要大量的资金,“未来种业发展、基地建设、种子加工,包括未来大北农的并购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他表示,无论“国家队”资金还是民间资本,“我们需要各方面资源的大力支持。”

对于如何理顺科技、产业、金融三者之间的关系,毛长青总结表示,“科技为本,金融为用,中间还加了一个管理为纲,最终打造科技的龙头企业,最终落在产业上。”

其尤其谈到近年来较深的体会之一“管理为纲”,“管理工作对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来讲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的农业科技企业跟国际上的企业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一方面是科技水平有差距、产业规模有差距,另一方面就是管理水平也有很大的差距。”

毛长青补充强调,中国的农业科技企业将来要实现跟中国农业在全球地位相匹配、从一个大国变成农业强国的时候,“企业一定变成在全球进入第一梯队,这个时候管理的要素是至关重要的。”

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投资联合体,能否破题?

值得关注的是,在当天的活动现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投资联合体(下称“创投联合体”)正式启动。该创投联合体即旨在解决农业科创之路上的“拦路虎”,推动实现科技、产业与金融之间的高水平循环。

据介绍,创投联合体是按照“自愿、平等、开放、共享”原则,由地方政府、金融机构、投资平台、产业资本等共同发起的农业科技创投服务平台。

据悉,创投联合体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围绕农业科技创投全生命周期和产业全链条,推动金融产品和创投服务的协同创新,开展引领农业科技有序有效投资、设立农业科技创投引导基金等工作,实现“1+1+1>3”的效果,“为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为科技注入金融的力量”。创投联合体目前也已召开首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

来自产业基金的冯越认为,从金融角度来看,它是经济的血液,在前述“三角循环”中属于服务者角色。他对“三角循环”的理解为,“本质是促进产学研资这几个要素的深度融合,让科技创新的成果更好地产业化,让金融行业能够更好地服务科技创新和产业振兴,也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实体经济的支撑。”

冯越在现场也提及了杭州瑞丰,“以这家公司为例,企业没有工厂,唯一的生产要素就是沈老师(注:沈志成教授)和他团队的创造力。”而如何让科学家心无旁骛、一心一意“搞攻关”、让杭州瑞丰的价值实现更快增长?他认为资本的介入能够非常好地发挥助推器作用。

谈及目前农业投资的热门赛道生物育种,冯越也提到了国投创益下一步的计划。“我们会以目前布局的生物育种产业的企业为底座,进一步在产业链上进行控制性的投资,打造国投的生物育种产业板块。”他同时强调,从投资农业科技到新兴产业运营,这本身也是金融资本推动的良性循环的过程。

对这种全链条式的投资布局,沈志成认为这也是“最终为农民提供的产品需要一个完整解决方案”的基础。“比如做抗虫除草剂的,怎么样把我们的性状,特别是产业性状匹配到产品当中去,要一体化的?我们希望上下游一起来投资,最后打造成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真正能够解决农民问题的产品,这样才能为行业创造价值、为农户创造价值,我们的目标也就达到了。”

布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大中华区总裁王维波则分享了一些农业发达国家的可借鉴之处。他谈到的第一点是,在科技领域如何能够真正地用相应的科技资源去攻破农业领域很多难题,这一块可以借鉴欧洲。第二,很多的点子来自很小的初创企业,如何有创新的生态环境让这个企业能够尽可能做成功,“100万个创新企业里面有很多不成功的,这就要有生态体系帮助创新企业提高生存率。”同时,“大的企业能够对创新企业感兴趣之后去了解,并形成合力。”

对中国农业领域的发展,王维波表示未来潜力很大。“比如育种,还有农业高端科技设施制造。”他以荷兰先进的温室种植举例,“这一块是我们缺乏的综合性科技,这里面不仅是生物科技,是混合型的技术,比如光学技术。”

此外,他还提出了其思考的一点,“大型的金融投资不要单独去做,和小型、中型以及企业自己的创新投资基金结合起来,这样避免风险、提高效率,还可以跟一些专家学者结合,是不是能够提高成功率?我们要合理利用金融工具。”

除了热门的生物育种,毛长青还提到了精准农业,也可以理解为目前相关企业在热推的智慧农业、数字农业。“这一块也是未来中国粮食产量提高的核心技术。”他补充道,从技术角度来讲,其一直认为粮食产量提高主要依靠两项技术,一是生物种业的提升,另一个就是智慧农业。

“中国在这个领域也是刚刚起步,一定要把智慧农业定位在提高土地产出率,帮助提高粮食产量,而不只是做一个交易平台,这是关键。”毛长青强调。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