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李咏瑾

暑假似乎是个特别容易引发焦虑的时间段。继前几年喧嚣一时的游学焦虑后,随着今年暑假将至,部分短视频平台开始热传一些所谓的“名师忠告”:“一年级的暑假最可怕”“二年级的暑假很危险”……焦虑列表一直延伸到“初二暑假最容易出问题”“开学就要初三的孩子们暑假别玩了”,其意淳淳,其心赫赫,挂着关心孩子的“羊头”,结尾不出所料又是卖课链接的“狗肉”,对这些“名师”而言,其实“卖不出课的暑假”才最可怕。

大同小异的话术、密集的“伪专家”输出……这些场景你是否似曾相识?与前些年电视购物中纷纷“违背祖宗决定”的“卖药神医”、还有那些“三句话让男人为我花了18万”的恋爱导师如出一辙,以上套路的实质,不外乎是借着引发焦虑实现流量变现、瞄准受众的钱包……由此延伸出的孕婴焦虑版本、老年健康焦虑版本同样饱受诟病。它们犹如一块块互联网上的“狗皮膏药”,每每被清理,隔段时间又瞄准新的热点卷土重来。

针对此类营销套路,如何根治?

就“暑假最可怕”而言,相关监管部门曾明确指出,集中治理蹭炒教育热点、编造虚假信息、渲染升学焦虑等恶意炒作行为,坚持露头就打、重拳出击。而要彻底遏制这种制造“教育焦虑”的乱象,需要相关监管部门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坚持治理和引导两手抓,在有效查处传播源头的基础上,引导公众增强鉴别能力、树立正确的人才教育理念。

“双减”政策出台后,学校教育的任务和内容有部分调整,家长也应随之转变教育观念,理性地配合学校完成8小时外的素质教育提升。在家庭中开展素质培养,绝不是仅靠简单粗暴地购买一些“名师课程”就能一劳永逸,背后需要家长深度参与到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并加以正向引导、因材施教,在互动中与孩子共同成长。

和以往利用焦虑来炒作热点的视频一样,“暑假很危险”传播的背后,我们不能忽略视频平台在其中有意无意的“推波助澜”。以现在大数据算法的先进程度,这些短视频原本不难在审核关口就此打住。但某些平台为了收割流量,往往会对此类“有毒的爆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谁火推荐谁。这变相地助推了更多短视频创作者如蝇逐臭,于是更多贩卖焦虑的视频就像进入电子化的工业流水线似的不断批量生产,开启了病毒式的滚动传播。

贩卖“暑假焦虑”当休矣。要从根源上铲除这些贩卖焦虑的视频,一方面需要网络平台加大内容审核的把关力度,及时过滤不良内容;另一方面也应利用算法优势挖掘符合新时代教育理念的优质内容,挤压不良内容的生存空间,正向引导家长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体现平台的正确价值取向。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