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5岁的白玉晶是辽源市排水管网的“活地图”,对城市地下排水管网的走向、流量、管径、畅通程度了如指掌。作为辽源市水务集团供排水维护服务公司的排水维护队队长,钻明沟、爬暗渠、通管路,这样“又脏又累的活”,她已经干了24年。

在白玉晶看来,城市排水管网好比人体的排泄系统,直接关系着一座城市的安全与健康。位于吉林省中南部的小城辽源,有200多公里排水管网、两万多座排水井、2300多米盖板涵、300多米明沟和12座沉砂池等排水设施。这些排水设施每年都要进行4到5次大清掏。其间,工人们每天要连续作业10多个小时与淤泥、污水、粪便等秽物打交道。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个大家不愿干的工作,白玉晶却干出了门道。

今年3月初,白玉晶接到社区求助电话,辖区内商业街上污水外溢。她立马调集车辆和工友赶到现场,摆放警示牌、开启排水盖、测气体、穿戴装备、系安全绳、挂小桶、拎铁锹,清掏疏通工作有着完整的安全作业流程。

借助井壁上两三指宽的小突起,指尖扒着、踮脚踩着,没用几分钟,白玉晶就下到了6米深的井底。她用铁锹把井底垃圾拢到中间,以便利用清掏机械手清理干净。

现在东北天气冷,井下的油泥和污秽物大多还未化冻,气味还能忍受。夏天的清掏难度最大,白玉晶和工友们不仅要忍受刺鼻的气味,有时还要在淤泥和污水中爬行,井里狭窄,难免磕碰,浑身青紫是常事。

初次下井前,白玉晶自信满满,“不就是出力气,有什么难度?”下到排水井后,井水没过了腹部。白玉晶正准备弯腰干活,铁锹还没碰到垃圾,水却顺着连体橡胶衣领口灌了个满身。

“干啥活都得动脑子。”经验丰富的队友告诉她,下井后,腿要先伸进管道,人再顺势跪下留出工作空间,又要挺直身子避免污水倒灌。

“干一行就得爱一行。”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的白玉晶,经常跟工友们畅谈,在平凡岗位上同样能成就不平凡的人生。

巾帼不让须眉。2017年,辽源市内一处盖板渠内淤堵。白玉晶和5名男工友一起背上30斤重的循环呼吸器,扛着记录仪,脖子上挂着手电筒,手里拿着气体检测仪,从地面下到5米深的渠内。为了查清淤堵情况,大家在淤泥中连钻带爬,用4个小时终于把淤堵1公里的盖板渠清理干净。

如何能减少清掏管道时垃圾运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白玉晶尝试过多种方法,效果都不理想。直到一次逛街,孩子玩的玩具板车给了她启发。

仿照板车,白玉晶请人焊了一个方形铁架,并安装轱辘、架好铁桶、系上麻绳,管道内外两名工人相互配合,清淤、装桶、拽出、清倒、拉回。这样一来,大大缩短了清淤时间。后来,白玉晶发明的清掏工具还作为好经验,推广到了其他城市。

不仅自己在清掏岗位上摸索出了门道,白玉晶还发起成立志愿服务队,带着工友们一起找到了更加丰富的人生价值。

2009年,白玉晶当上排水维护队队长后,常接到居民求助解决排水问题。但排水维护队仅负责市政道路排水管网及设施,社区管网超出了维护范围。于是,白玉晶就动员了维护队里的3名党员成立志愿服务队,义务为市民服务。

有一次,辽源市东吉社区富椿园小区楼房污水外溢。接到求助后,白玉晶带着志愿服务队赶到现场,发现管路损坏,需要更换。

白玉晶现场制订施工方案,和工人用镐刨、用锹挖,终于找到了坏管。可清理时大量粪水喷涌而出,溅到脸上和身上。来不及处理秽物,白玉晶继续干活,把坏管起出、铺设新管、回填沟槽,看污水排放正常后才爬回路面。

难活重活,白玉晶总是主动接手、打头阵。有一年,她带着队友们义务对一处弃管小区进行排水改造。由于多年弃管,出水井被当地居民私接成化粪池,改造难度大。白玉晶第一个抡起大锤,砸开了旧混凝土管,重新接上了排水管,仅用13天就改造了17栋楼。

现在,白玉晶的志愿服务队人数增加到了14人。很多社区都有白玉晶的联系方式,有需要时就打电话给志愿服务队。志愿服务队先后改造了200多栋楼房的排水管线,为当地10多个社区义务清掏、疏通楼房排水管线3000多次。

白玉晶曾摘抄《雷锋日记》中的话,“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白玉晶说,“作为一名清掏工人,就是要立足岗位,把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不搞形式和花架子,真正地帮居民解决难题”。

以前每次工作时,都要穿着橡胶连体衣,下到排水井中手工清掏淤泥。而现在很多排水设施可以通过无线遥控抓斗车进行清淤。不仅如此,排水设施和排水管线陆续安装了电子设备,逐步实现了智能化和信息化。通过电脑平台或手机端可以一键查找电子管网图,利用液位仪能检查是否淤堵、查看汛期水位。科技进步让白玉晶和工友们的工作轻松了许多。

但白玉晶和队友们的志愿服务仍在继续,在大家看不见的地方,继续守护着一座城。

记者 王培莲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