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春到田间,万象更新。正值水稻播种育苗生产的最佳时节,云南农业大学韩国籍教授李东宣(LEE DONGSUN)在温室中忙碌,开展杂交水稻制种新技术研究。“希望通过我的研究能提高杂交水稻制种效率并降低成本,助力中国乃至世界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

李东宣出生在韩国一个农业世家,从小对农业知识充满兴趣,取得博士学位后进入韩国岭南大学任教。2006年,李东宣应云南农业大学邀请首次来到中国,合作开展杂交水稻雌性不育研究与利用。

中国是世界水稻生产大国,水稻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二位,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李东宣认为,自己的研究在中国无疑拥有更广阔的实践土壤与应用前景。同时,云南优越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也为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这让他最终扎根云南。

在李东宣看来,多样性是云南最显著的特点,展现在气候、物种、文化、民族等多方面。“我曾于数日之内接连前往丽江和西双版纳,欣赏玉龙雪山的壮美风光,又转瞬体验热带雨林风情,巨大反差令人着迷,是名副其实的云南魅力。”

17年来,李东宣已深深爱上了云南这片神奇的土地,也见证并参与了当地发展。他告诉记者,刚到昆明生活时,学校附近都是农田和村庄,如今已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在红河州等地,乡村道路、居民房屋等设施大为改善,农民享受到经济发展成果,并受益于科研进步带来的产业振兴。”

2008年,袁隆平院士到访云南农业大学时,特意来到李东宣团队的温室了解水稻雌性不育研究进展。李东宣回忆:“袁老对我们的研究很感兴趣,他认为这是一种可以突破目前杂交水稻制种体系局限性的方法,意义非凡、前景广阔。”

李东宣介绍,相比于常规水稻,杂交水稻的环境适应性更强。然而目前杂交水稻制种效率有限,尚未完全实现机械化,阻碍其推广与应用。一直以来,他带领团队研究水稻的雌性不育性、温敏雄性不育系和无融合生殖三大课题,其中前两个已基本完成。

“我的科研生涯只为研究这一粒稻。我将和团队全力攻克最后一个难关,成功后杂交水稻制种或将实现效率翻倍、成本减半,并可能实现全程机械化种植。”扎根云南多年,李东宣也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当地应用,为农民提供成本更低的杂交水稻种,为乡村振兴添一份力。

“农业科学研究对粮食安全、减贫治理至关重要,更与庞大农业人口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作为农业科学家,李东宣也有一个梦:“杂交水稻制种实现机械化生产,播撒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我漫步在葱郁如雨林的稻田,仰望雪山般硕大的粮仓,比世间任何美景都动人。”(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