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日,一则自称清华大学应届硕士生的“吐槽帖”火了。网帖提到,这位毕业生拿到了某互联网“大厂”的校招offer,职务是位于北京的“后端开发工程师-基础架构”,但他对企业开出的2万薪资并不满意。帖子中“月薪2万,硕士白读还倒贴”“恶意低薪很恶心,践踏学历制度”等说法引发网友热议。
对此,有人认为发帖者“没有现实感”“未曾经历过社会的‘毒打’”,也有人赞同他,觉得这一月薪在同等条件下是“劝退价格”。还有人认为,2万元月薪已经很高了,该毕业生是在不自觉地“凡尔赛”。
其实,有关“2万元薪资算不算低”的问题,本来就见仁见智,没有“标准答案”。当目标岗位给出的待遇与内心预期有较大落差时,求职者产生不满情绪,也无可厚非。只是,所谓“践踏学历制度”“硕士白读还倒贴”等说法未免有些偏激,也暗含着一种不现实的“学历功利主义”思维。
毋庸讳言,在求职时,毕业于名校的高学历人才,的确有一定优势。比如,很多用人单位在最初筛选简历时,都会将学历作为重要衡量标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学历与工作、收入之间,存在某种必然的“换算公式”。以为自己毕业于名校,就“应该”获得特定水平的收入,是对就业市场缺乏了解的表现。
需要看到,应届毕业生能在就业市场获得怎样的薪资水平,是一系列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整体就业形势怎样,所在行业到底是正处“风口”还是进入发展瓶颈期,目标岗位与对口人才间的供需关系如何,应聘单位处于何种发展阶段等,都可能会使一个岗位的薪酬待遇发生动态变化。只盯着学历这一个变量,肯定不能准确判断。
对个人来说,“学历”也绝非决定其劳动报酬的唯一要素。一般来说,用人单位会综合考量应聘者的教育背景、专业能力、团队沟通协作能力等,继而决定是否录用对方,开出多高的薪水。过度放大学历在求职过程中的作用,以为读过研究生、出自名校就能“一劳永逸”、自动获得高薪,是对现实的偏差性理解。沉溺于这种光环中不能自拔,恐怕很难真正发挥出名校为其带来的教育优势,反而会耽误自己。
大学毕业生希望追求体面的收入、获得心仪的offer,是很正常的现象。但要实现这一目标,不能只靠心中的执念,而需结合实际情况主动发力。只有以理性务实的视角了解就业市场、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才更有利于获得理想的工作。
如果一位大学生希望毕业后进入某个行业,达到理想中的薪酬水平,不能简单对标既往的岗位待遇。对这样的学生而言,不妨通过找实习、与业内人士深入交流、对行业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等方式,形成对行业现状的准确认知,培养对行业前景的洞察力。如此一来,才能形成对目标岗位的合理预期。
总之,高学历并不是在职场中“躺赢”的保证,所谓“2万月薪践踏学历”的说法,暗含着某种脱离实际的认知,应当被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