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冠抗原自测产品在国内的放开,线上线下的渠道商纷纷加入到“抢货”模式,有些人甚至开始担心国内抗原自测产能供应。不过,从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采访情况来看,这种担忧大可不必。

梁浩(化名)是一家中等规模的医疗耗材企业负责人,原本从事手术类耗材的生产、制造和销售。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在当地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投入了近2亿元参与到战疫物质口罩、防护面罩等的生产。

同时,借助原有的销售渠道,也涉足到新冠检测试剂(核酸检测、抗原检测、抗体检测)的跨境贸易。2021年,公司新冠检测试剂的销售额几百万美金,包括东南亚、美国、德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地。

作为防疫的重要物质,几百万美金的年销售额不大。在梁浩看来,“因为新冠检测试剂的需求量,直接与疫情有关,而公司没有直接从事检测试剂的生产,市场需要的时候,往往拿不到货,所以销售额做大存在瓶颈。”

近段时间以来,梁浩发现手中的货越来越难销售。“现在有一个问题,市场流通的货多了,都在打价格战。”

比如香港市场,今年2月份,疫情在香港起来后,进价1美元左右的新冠检测试剂,卖给香港的经销商1.5~2美元。不过,随着内地大量的检测试剂进入香港市场,价格断崖式的下降,很多零售渠道的检测试剂,都只需要4元左右。现在,很多当地经销商宁愿不赚钱也在抛售,市场很乱。

检测试剂生产企业在疫情出现前,资本市场应该还比较陌生。不过近两年来,由于疫情暴发后对检测需求增长,一批从事检测试剂生产企业快速成长。

需求的减少是影响检测试剂销量的另一大因素。梁浩说,很多西方国家对疫情的态度,没有国内政府重视,纷纷选择“躺平”,并逐渐放宽新冠检测要求,这对新冠检测试剂的需求影响较大。从国外市场的需求来看,目前新冠检测试剂的整体市场趋于平淡,现在试剂生意不怎么好做。

据了解,全球战疫进入第三年,很多国家抗疫已经处于疲劳期,特别是随着新冠病毒的毒性慢慢降低,近段时间以来,多国已经宣布调整出入境政策,放宽对新冠检测的限制。

梁浩称,去年四季度,新冠的变异毒株奥密克戎在欧美暴发,欧洲市场需要大量的自测试剂盒。当时,从国内试剂企业拿货,包括运费、税费,运到欧洲贸易商的手上,每人份的成本大概2美元,然后他们按照5~6美元的价格销售。现在,竞争太激烈了,可能是担心手中的货出不了,都在拼命降价。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