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项:

2022 年3 月23 日,国家发改委联合国家能源局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在《规划》当中明确了氢的能源属性,对其在能源体系中的定位进行了阐述。同时《规划》还明确氢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是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能够推动交通、工业等用能终端和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评论:

《规划》对氢能在各阶段的发展目标进行了具体的规划。《规划》明确到2025年,初步建立以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

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 万辆,并配套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 万吨/年,成为新增氢能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200 万吨/年。到2030 年,要求实现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使可再生能源制氢得到广泛应用。到2035年的目标则是形成氢能产业体系,构建涵盖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多元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明显提升。

打通氢能全技术链条,突破氢能基础设施关键环节核心技术。氢能技术链主要包括氢气的制备、储运、加注和氢燃料电池与储能系统等。在氢能制备方面,我国目前的氢气产能约为4000 万吨/年,产量约为3300 万吨/年,不过目前主要由化石能源制氢和工业副产氢构成,煤制氢和天然气制氢占比近80%,氯碱、焦炉煤气、丙烷脱氢等工业副产氢占比约20%,可再生能源制氢规模还很小。

不过据欧阳明高院士测算,当可再生能源电力价格低于0.15 元/度的时候,可再生能源制氢的经济性就能得以保障。氢气储运方面,我国现阶段主要以高压气态长管拖车运输为主,原因在于该项技术相对更加成熟,高压气态长管拖车氢气储存压力为20MPa,单车运载量约300 公斤氢气。而管道运输仍为短板弱项。我国目前氢气管道里程约400 公里,在用管道仅为100 公里左右,输送压力为4MPa.氢气加注方面,我国已建成加氢站200 余座,但主要以35MPa气态加氢站为主,70MPa 高压气态加氢站占比小,日加注能力主要分布在500-1000 公斤,大于1000 公斤仍然是技术短板。氢能技术链条中需要突破的核心技术装备包括严重影响燃料电池寿命和使用成本的质子交换膜、70MPa高压四型瓶的高强度碳纤维和安全阀、加氢站离子压缩机、加注枪的核心零部件等。

拓宽氢能示范应用领域,促进氢能商业化进程。《规划》对氢能的运用领域进行了拓展,对氢能源在交通运输、储能、发电和工业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氢燃料电池是氢能运用的突破口,在交通领域内,重点推进氢燃料电池重型车辆应用,有序拓展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客、货汽车市场应用空间,实现燃料电池电动车和锂电池汽车互补的发展模式。在储能领域,发挥氢能调节周期长、储能容量大的优势,开展氢储能在可再生能源消纳、电网调峰等应用场景的示范,探索培育“风光发电+ 氢储能”一体化应用新模式。在发电领域,因地制宜布局氢燃料电池分布式热电联供设施,开展氢燃料电池通信基站备用电源示范应用。在工业领域,不断提升氢能利用经济性,拓展清洁低碳氢能在化工行业替代的应用空间,扩大工业领域氢能替代化石能源应用规模。

投资建议:氢能2021-2035 年产业发展规划正式落地,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氢能对于双碳目标的实现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层顶设计正式落地将进一步推动氢能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氢能规模化市场化进程。建议关注:(1)氢气制备储运加注环节:美锦能源、厚普股份、雪人股份、雄韬股份、富瑞特装、隆基股份、阳光电源等;(2)氢能终端应用环节:亿华通、潍柴动力等。

风险提示:氢能产业化进程不及预期;制氢成本下降不及预期。

(文章来源:华创证券)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