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王敏记者朱波报道记者日前从天津经开区了解到:天津市无人机和新材料人才创新创业联盟(以下简称联盟)自2020年9月成立以来,联盟成员由成立之初的36家扩展至84家,新引进项目12个,总投资超过14亿元,集人才智慧、汇产业资源、促产才融合、谋创新发展,联盟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今年,联盟着重打造泛产业集群,一季度积极推动望圆科技扩建项目、云圣智能上市总部项目、思腾合力产业链配套项目、致导科技扩产项目等尽快落地,服务联汇智造、对接遨博机器人、哈工大机器人、特斯联科技等企业,借第六届世界智能大会智能制造高峰论坛筹备契机,邀请企业参会并加入联盟,做好固盟、扩盟工作。
——以“盟”招商,推动优质项目落地
联盟成员企业云圣智能落户天津经开区后一路披荆斩棘,如今,已申请百余项核心技术专利,核心产品虎鲸无人机及虎穴全自动机场在全国各地规模化部署,为国家安全、智慧城市、智慧电网等行业搭建天地联动的物联网指挥管控系统。去年底,企业刚刚完成超亿元B+轮融资,B轮融资累计3亿元。其90后创始人陈方平,一度入围2020福布斯亚洲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联盟推荐陈方平为天津市突出贡献专家和滨海新区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享受市、区人才服务政府津贴和“白金卡”待遇。多地政府均抛来橄榄枝的情况下,企业将上市总部留在经开区,心无旁骛地将科研成果在经开区这片沃土上不断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
据了解,联盟自成立以来,先后开展了对无人机和新材料领域人才、技术、项目等方面的走访调研,深入了解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经过一年多的发展,联盟成员由成立之初的36家扩展至84家,新引进项目12个,总投资超过14亿元,涌现出思腾合力、凤凰智能科技、星蓝科技、宇龙科技、华鼎远望等一批无人机上下游产业链代表性企业,培育出云圣智能、深之蓝、望圆环保等多家拟上市主体,致导科技等领军企业持续加大在经开区的投资发展。
——广纳群贤,集聚创新创业要素
联盟作为创新的联合体,在推动无人机和新材料产业创新创业要素聚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联盟积极统筹产学研优势科技资源,组织技术交流和合作,推动创新创业资源的共享和有效利用。
自成立初,联盟即聘请包为民、樊邦奎、王振国、陈晓红、向锦武等5位院士为特聘专家,为联盟发展掌舵导航;与中国航空运输协会通用航空分会、深圳市无人机行业协会等10余家行业协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人才引进、融资对接和项目撮合开辟有效渠道;搭台唱戏,累计举办世界智能大会智能制造高端峰会、“泰达人才说——机赢未来”无人装备制造行业专场交流会、泰达京津冀智能科技企业对接、中德工程专业校友联络等20余场活动,整合汇聚创新创业服务资源,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等在人才需求、技术互通、产品合作等方面展开合作,解决无人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产业发展痛点、难点问题,打造“无人装备和新材料产业生态圈”共谋产业发展。
日前,第六届世界智能大会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今年联盟拟开展传感器论坛,进一步聚集创新创业要素,助推无人机和新材料产业发展。
——以“盟”协同,深化政校企合作
去年,联盟与天津科技大学联合成立共建共育基地,科大聘任联盟成员企业云圣智能联合创始人朱胜利、思腾合力总经理王伟担任客座教授,企业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锻炼机会,创新了政校企联动、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等“三项机制”,推动了重大项目、产业学院、技术共研等“三类合作”,搭建起校企协同育人、师资共享共育、产业就业对接等“三个平台”,有力加强了各方在技术攻关、人才培养、项目引进等方面的合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联盟坚持“共同缔造”理念,撮合高校院所“供给清单”和企业研发生产“需求清单”,深化政校企合作和产业协同发展。目前,联盟已链接高校院所20余家,联系领军企业200余个,开展对接交流活动20余场次,推荐天津市突出贡献专家8人,吸纳产业人才400余人,加速了对人才和项目的“虹吸效应”。
——主动靠前,强化企业服务
为更好地服务拟落地项目在津发展,联盟牵头制定了《天津市无人机和新材料人才创新创业联盟服务清单企业落户篇》服务清单。服务清单内容涉及载体服务、企业设立相关服务、人才服务、生活服务四个方面,为联盟成员在经开区设立企业、招聘人才、生活服务提供便利。同时,联盟主动服务、靠前服务,以成员单位需求为导向,协调解决联盟成员单位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痛点。
联盟成员单位爱思达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提出,近年来,天津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很快,人才需求旺盛,但专业人才招聘困难,供不应求。联盟加强上下游产业的对接,拓展高校院所和企业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联盟推动爱思达与西安交通大学牵线搭桥,并为其对接天津工业大学联合研发无人机轻质化材料。很快,校企共同研发的复合材料自动生产设备就会进入生产调试阶段。
下一步,天津经开区将以产业人才联盟为新动能,充分发挥联盟桥梁纽带作用,强化服务优势,促进行业交流,把联盟建设与产业链补链结合起来、与招商引资结合起来、与产业聚集结合起来,着力打造泛产业集群,营造“产学研共建、研发设计制造共荣、产业链共享”的产业生态,为区域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文章来源:中国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