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健康险(即“意外险”)一半以上保费被返佣的时代将成为过去式。

去年10月,银保监会印发《意外伤害保险业务监管办法》规定,在办法发布前已经审批或备案的意外险产品不符合相关规定的应于2022年6月30日前完成整改。这意味着,所有的意外险产品于7月1日起都要符合办法要求。


(资料图)

根据办法规定,保险期限一年及以下的个人意外险和团体意外险平均附加费用率分别不能超过35%和25%。据上海证券报记者了解,意外险费用率过高背后的主要原因是佣金畸高。

业内人士建议,保险要回归保险保障初心,让利于消费者,保险公司应该思考如何建设更高质量的销售渠道。

意外险佣金畸高颇受诟病

调研发现,尽管办法早已出台,但在利益诱惑之下,仍有保险公司铤而走险。

近期,上海证券报曾接到知情人提供的举报材料称,某大型财险上海分公司和某汽车集团保险销售有限公司合作的驾乘意外险突破报备费率,手续费超过60%,在短时间做促销时手续费最高达76%,但历年制赔付率不足6%。

实际上,意外险高佣金现象由来已久,上海证券报此前报道的学生平安保险就是意外险高返佣的典型案例。6月,辽宁银保监局公布的两份处罚决定书显示,沈阳3所实验中学通过某保险代理公司投保某保险公司的学生平安保险,涉及保费101万元,该保险代理公司从中获佣58万元后,转头支付给学校工作人员33万元。

“办法出台后,大部分保险公司已经展开整改行动,但整改进展不一。”深圳一家财险公司业务部经理表示,意外险高佣金主要集中在航空意外险、借款人意外险、旅行意外险、交通工具意外险等出险率较低的险种。

意外险乱象一直以来就颇受消费者诟病。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搜索发现,意外险相关投诉有1686条,其中捆绑销售、违法返佣等问题投诉较多。

为引导降低意外险佣金费用水平,进一步规范意外险市场秩序。办法规定,产品任一渠道的年度佣金费用率超出规定的平均附加费用率上限10个百分点以上的,应提供总经理签署的书面说明材料。因此,个人意外险和团体意外险平均附加费用率最高分别不能超过45%和35%,不然要提交书面说明材料。

高佣金背后的“猫腻”

无利不起早,意外险手续费畸高的背后是一场非理性竞争的佣金战。

以消费者最常用的航空意外险为例,保险公司曾经为在短期内抢占市场,过度依赖中介机构和销售平台,将大部分保费进行返佣。“保险公司实际收取航空意外险保费可能只有消费者支付保费的5%。”上述财险公司业务部经理透露。

意外险如此高的佣金究竟如何变现呢?记者采访了解到,保险公司“内鬼”往往通过虚构中介的违法行为套现保费资金。这不仅损害了保险公司利益,也败坏了行业风气。

为此,办法明确提出,保险公司通过保险中介机构展业,支付的中介费用应与实际中介服务相匹配,不得通过保险中介机构套取资金、为其他机构或者个人谋取不正当利益。

部分机构通过其他费用突破佣金费率上限也被监管堵住。办法规定,佣金费用应据实列支,不得通过信息技术支持和服务类费用、账外激励费用等方式变相突破佣金费用率上限。

意外险将更具性价比

在意外险高佣金这个问题上,无论是保险公司还是第三方机构,其实都难辞其咎。

为了市场规模支付高额佣金给第三方机构,这说明部分保险公司仍然没有彻底摒弃“惟保单数量、保费规模是图”的粗放经营理念。但从长期来看,保险公司客户黏性不高和价值开发不足等痛点问题依旧没有效解决。

另一方面,第三方机构利用自身平台优势,从保险公司高返佣中获取大量利润,并且“胃口”越来越大。

所以,如何摆脱对第三方机构的高度依赖、建立高质量销售渠道、直接触达消费者是保险公司在整改过程中应该思考的新命题。

“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监管限制高佣金是倒逼保险公司练好渠道建设的内功。”有业内人士建议,在数字化浪潮下,保险销售线上化是直接获客的重要抓手,保险公司应当加快数字化转型;此外,建设自营渠道的前期投入虽然较大,但可以降低对第三方机构的依赖程度、提高议价能力和利润率,后期如果保险公司自身管控得力,将大大提高其产品销售能力和信息反馈。

上海证券报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当前已经有不少保险公司在意外险整改中进行渠道改革,通过去中介化、线上化销售等方式直达消费者,以此降低佣金、降低保费、提高意外险性价比,使消费者直接受益。

为何能极大转移意外风险的产品却难以触达消费者,仍需保险公司支付高额佣金委托中介机构去销售?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朱俊生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消费者保险意识不强,只有在购买机票、旅游等消费场景才会购买短期意外险,但一些长期意外险其实包含了短期意外险责任,消费者应当统筹考虑,购买适合自己的产品。因此,加强消费者保险教育是当前监管部门和保险机构的重要工作。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