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张金玲
基层安则天下安。为更好地向辖内百姓提供民生保障、公共服务、利益协调、矛盾纠纷化解等服务,打造平安和谐柴桑,柴桑区从微改革、微服务、微参与着手,用三“微”探索出社会治理的新模式,生动描绘了新时代“基层之治”的“柴桑样本”。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微改革党委引领基层社会治理
“在进小区入户宣传电信网络诈骗知识的同时,我们还将网格内居民的社情民意写在日记里,方便真实反映群众需求。”柴桑区政法干警所说的日记,指的就是每一个网格员都必须写的《民情日记》。今年以来,该区强化“主心骨”,激发“活力源”,通过“微改革”加强党的领导,完善体制机制,发挥治理效能,促进建设城乡社会治理“最快一公里”。并以乡镇为“大舞台”,做好“末梢”治理“大文章”,组建以乡镇政法委员为“轴心”,统筹协调“派出所所长+法庭庭长+司法所所长+综治专干+网格员”的乡镇社会治理工作格局,可量化性工作月通报机制,对平安建设重点指标和模拟测评发函整改问题实行一月一通报一约谈,有力促进乡镇社会治理提质增效。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政法单位与企业双向走访恳谈会议在工业园区召开,20名企业代表就柴桑法治营商环境畅所欲言,政法各单位现场解答。“‘春江水暖鸭先知’,企业家最能反映营商环境的优劣,没有法治化的营商环境,这些都无从谈起。”柴桑区政法委书记刘国栋如是说,政法助企恳谈活动也是该区社会治理制度改革与人员改革“双轮驱动”的生动写照。
换届以来,该区从建立平安责任制入手,制定平安建设“加减分”制度,持续推出每月社会治安形式分析报告,让社会治理参与者绷紧“进步之弦”。该区立足“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原则,举办柴桑政法大讲堂、组建政法宣讲团,在全区掀起“头脑风暴”,打造了“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高素质政法队伍。
守护一方,和谐万家。柴桑区紧紧围绕提升推广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用心用力服务基层,已成为打造市域社会治理“九江样板”的“急先锋”,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显著提升。今年4月,柴桑区公安局新塘派出所被公安部命名为全国第二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
微服务项目助力基层社会治理
打造多元调解中心、创建无诈乡镇(社区)、“雪亮工程”全网畅通……在柴桑区,利用科技赋能,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成为社会治理的微创新举措之一。
该区通过构建社会治理“服务网”,搭建多元化解新平台,集成社会治理“智慧脑”,依托综治信息平台、“雪亮工程”信息平台、网格员App等信息技术,充分抓好人防物防技防建设。累计投入资金6268万元建设“雪亮工程”和智能安防小区项目,将“雪亮”工程,“警眼”等视频监控资源接入综治中心,实现了视频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基层治理智能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投入资金100余万元创新性打造社会治理“综合体”,并融合多元调解中心,区政法各单位委派干部参与集中调解。建立区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制度,明确标准,建立规范事项办理流程,努力实现群众“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和矛盾纠纷“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据统计,该区依托调解服务中心等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平台,去年共受理矛盾纠纷2642件,其中各乡镇受理232件,法院诉调811件,志警协会受理551件,劳动部门受理126件。
微参与群众共建基层社会治理
“金点子奖”大赛火爆全城。“公益反哺、举报奖励、以奖代补等,都是群众参与的方式。”在柴桑区政法委,一场平安柴桑金点子有奖征集活动共收集“金点子”300余份。“这些好的点子,我们都将运用到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柴桑区政法委副书记胡育刚介绍道。
接地气、通下情是柴桑社会治理的“法宝”。面对复杂的社会治理工作,人的因素尤为重要,近年来,柴桑区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平安建设和综治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搭建“志愿警察”协会,让志愿服务社会的广大市民参与到维护社会治安工作中来。在柴桑区志警协会,聚沙成塔的“广纳贤才”模式已让越来越多的志同道合者加入群众共建共治共享中来。与此同时,该区进一步明确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权利和义务,制定社区公约、村规民约,统一文化认同和制度约定,使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此基础上,完善投入机制,推动社会治理资源向基层下移,为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人、财、物等方面的必要保障。目前,已有禁毒协会、交通志愿者协会、柴桑志警、柴桑蓝天救援队等7个社会公益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文章来源:九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