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主题为“创新主引擎发展新动能”上海市产业技术创新大会召开。会上发布的《2021上海产业技术创新发展报告》显示,2021年,上海三大先导产业总规模超1.2万亿元,增长近15%。其中,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到2300多亿元,增长16.7%;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到7600多亿元,增长13.7%;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3000多亿元,增长17.2%。
(资料图)
硬核科技企业集中在“3+6”产业体系
硬核科技是高科技中的前沿技术,也是未来产业发展的航向标。会上,《2022上海硬核科技TOP100榜单》正式发布,榜单评价涉及1993家企业,涵盖上海国家级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上市公司、新兴产业百强企业、民营制造业百强企业及承担市级重大科技项目的企业等。据悉,硬核科技企业主要集中在“3+6”产业体系,属于三大先导产业的企业为53家,属于六大先导产业企业数量为85家,通过主板、科创板等上市的企业数量占比为37%。
会上,上海航天电子有限公司、上海华力微电子有限公司和思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获批2021年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和上海和黄药业有限公司获批2021年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经过20余年发展,上海已经形成以93家国家级为引领、732家市级为骨干、1923家区级为支撑的企业技术中心三级创新网络。80%科创板上市企业、80%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0%制造业百强企业、80%科学技术奖获奖企业拥有企业技术中心。
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张为表示,上海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提升,并为创新成果转化搭建新平台。下一步,上海将以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为牵引,按照攻克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发展的要求,激活产业经济新动能,持续夯实创新基础,充分激发创新活力,高效转化创新成果,共同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
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
近年来,上海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建设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成果展示与转化中心,成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发挥“政府有为、专班推进+市场主导、揭榜挂帅”机制,以重大项目为牵引,推动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钟志华表示,我国拥有全球最丰富、最复杂的产业链供应链条,是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部分重点产业处于世界领先或先进水平,但整体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建议畅通产业链供应链的核心是夯实产业基础,攻克核心技术,打通产业壁垒。
大会举行了创新联合体——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项目签约。中国工程院黄崇祺院士与上海市超导制造业创新中心,沪东中华造船集团与中船重工711所、阿波罗机械,中国航发商发与临港集团、昌强重工、宝武特冶等,组成3对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和市场需求,强化问题导向下的应用基础研究,服务于发展技术引领能力。
《上海市重型燃气轮机领域联合创新计划合作协议》也正式签署,将以燃气轮机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聚集高校、企业的各类创新资源和要素,发挥企业集成创新功能和高校基础研究优势,构建企业为主体、需求为导向、任务为牵引的产学研用协同新模式。
为进一步做强产业创新金融服务功能,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与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4家银行在沪分行签署《创新型企业专项金融服务支持方案》,新增400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制订更加多元的专项金融支持方案,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2021年,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与工商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等4家金融服务机构签约,为企业技术中心在“十四五”期间提供3200亿元专项金融支持,目前累计发放超过800亿元,惠及1000多家企业。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