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民集团借道并购浙江华方拿下华方医院、华东医药收购华仁科技60%股权、多瑞医药拟购亳州天济40%股权、华润双鹤拟购神舟生物科技50.11%股权……进入8月,医药领域并购明显活跃,多家A股医药公司启动并购计划。
(相关资料图)
据清科研究数据统计,截至8月9日,今年以来国内生物医药行业发生并购175起,并购总金额为486亿元。而2020年全年并购198起、并购总金额789.68亿元;2021年全年并购308起、并购总金额2516.25亿元。
上市公司发起并购的原因更加多元:有以补充公司产品线为目的的创新产品、创新技术收购案例,也有意在拉长产业链、完善产业布局甚至进入新的子行业领域的案例,还有抓住机会扩充管线和发展前沿技术,以及借船出海开拓国际市场等案例。
行业集中度或进一步提升
2022年1月3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规划中指出, “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尚未形成,产业集中度不高”是医药供应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的问题之一,未来要让行业龙头企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这意味着,未来几年,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与行业持续的整合下,中国的大型药企将向真正的国际级Big Pharma(大型制药公司)进化。
有市场人士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从大环境来看,医改进入深水区,对于传统药企来说创新转型正在加速。传统药企的优势在于研发资金充裕,具有成熟的营销推广团队,关键需要核心乃至爆款产品加持,从而拓宽护城河的边际。而对于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而言,研发成果正在不断兑现,创新实力正在逐步得到国际化认可,但其通常难以拥有商业化的实力。
上述人士表示,并购退出正成为解决机构投资人和企业退出困局的重要选择。Biotech的估值缩水和资金链紧张,让集采压力下的大药厂看到了机遇,借助收购扩充创新产品管线、布局上下游以及提升商业化能力。
从全球大型药企的成长经验来看,通过并购获得进一步增长,是国际药企的常见增长方式。默沙东的帕博利珠单抗、吉利德的丙肝药物,都是通过收购获得的明星药物。国际大型制药企业之所以能在体量巨大的情况下持续增长,其外延并购功不可没。
以石药集团为例,今年2月,石药集团宣布完成对珠海至凡企业管理咨询中心的100%权益收购,至此拥有铭康生物51%的股权,并向其注资1.54亿元,成为铭康生物新的控股股东,并获得了铭康生物2015年上市的具有知识产权的第三代特异性溶栓药。
恒瑞医药在6月宣布设立一个出资额20亿元的私募基金,更让市场增添了对其随时可能投资操作的期待。
龙头企业出海“淘金”渐成趋势
收购哪些标的才能立竿见影?记者注意到,国内药企纷纷到海外“淘金”,以此优化管线,拓展海外市场,为自己建立全球性生产和销售网络打基础。
6月下旬,中国生物制药公告称,将以每股7.12美元的价格,收购纳斯达克上市公司F-star Therapeutics(简称FSTX),总对价为1.61亿美元(约合10.8亿元人民币)。FSTX由奥地利科学家Florian Ruker于2006年创办,是一家专注于双抗的生物医药公司。收购成功后,中国生物制药将获得后者专有新一代双特异性抗体平台。
进入7月,有消息称,国药集团目前正考虑收购港股公司BBI生命科学,以增强自身的DNA合成能力。据悉,后者估值或超10亿美元。
在今年早些时候,康龙化成宣布收购Recipharm旗下的Aesica药业,标的公司生产基地位于英国纽卡斯尔,可提供从中试至吨级商业化规模的cGMP原料药生产服务,已通过多家监管机构认证;四环医药附属公司耀忠国际收购美国GenesisBiosystems全部股权,扩充公司的医美产品管线;凯莱英医药集团宣布以约5794万美元收购美国化学技术公司SnapdragonChemistry,Inc.;沃比医疗成功完成对全球神经介入领域技术创新领先企业phenoxGmbH及其旗下femtosGmbH的收购,总对价约为5亿欧元(含里程碑付款),为近年来全球医疗器械行业较大的跨境并购交易之一。
有投行人士对记者表示,下半年生物医药业并购有望呈加速态势。并购机会主要出现在高端医械、医美、眼科消费品、疫苗、专科医疗与互联网医疗等新赛道,向医药科技升级、医药消费升级、医药制造升级、医药模式升级等倾斜。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