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转型蹄疾步稳,绿色金融如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11月26日,在2022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论坛上,来自科创企业、金融机构、金融要素市场、国际组织的各界代表共同探讨如何发展绿色与科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院长、宁德时代首席制造官倪军表示,实现绿色发展须走通“两条路”:一是在人类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用其他能源取代化石燃料,如交通领域,用电动车代替燃油车从而降低污染物排放量;二是用可再生清洁能源代替煤炭。
【资料图】
在倪军看来,走通“两条路”需绿色金融从三方面提供支持:一是企业科研需要绿色金融助力;二是商业模式的创新离不开绿色金融的协助;三是行业生态的建设需要绿色金融的帮助。
德意志银行(中国)行长邱运平表示,绿色金融转型十分重要。“对于银行而言,在自身经营上实现碳中和相对而言是最简单的,更为复杂的问题在于,要保证融资所支持的项目实现碳中和零碳排放。”邱运平说。
在邱运平看来,ESG融资或者绿色融资前景巨大,这给金融机构与产业紧密合作带来了非常大的商业机会。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这也是一个关于风险管理的重要题目:倘若未来产业方面发生大的变化,金融机构需要确保融资对象或者融资项目符合未来的要求。
申万宏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健从券商角度分享了自己的见解。他表示,券商机构在绿色金融产业发展中的参与仍然较传统,例如服务绿色企业和绿色产业的上市、参与绿色融资和绿色发债等。未来,参与碳排放权市场建设是券商一个重要的战略性业务。
刘健提及,申万宏源正积极向监管部门申请碳金融的业务资格。“碳排放权交易通过明晰产权和市场交易,用市场的方式来激励资源投入绿色产业,鼓励传统的高耗能产业转型,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也是极具有潜力的激励制度。”刘健表示。
价格是资源分配最主要的风向标,碳排放权的交易价格可能是决定绿色金融最核心的变量。
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介绍,当前全国碳市场仍处于初始阶段,交易规模较小,相对而言,配额发放还不大,流动性与活跃度有待提高,市场有效定价机制并未完全建立,需要随着政策的推进逐步落实。
在价格发现方面,赖晓明认为,首先要把分配机制约束紧。要把握好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的平衡,既要避免约束机制过紧给重工业能源企业带来过大的转型压力,又要避免过于宽松导致价格无法提高。
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亚太区总代表刘萌分享了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在绿色金融投资领域的倡议和经验。刘萌认为,无论对标ESG还是可持续发展目标(SDG),重要的是要基于原则来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与实践。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