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展现新市民金融服务的河南风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期专访了河南银保监局一级巡视员张宗俊,为新市民主题银保监局系列专访的第四期。
今年3月,银保监会、人民银行联合下发《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提出要促进银行保险机构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新市民水平。行至7月中旬,银保监会就披露,已有22地银保监局会同省(区市)相关部门出台了新市民专项支持政策,1798家银行保险机构共有2.88万个金融产品覆盖新市民。
(资料图)
新市民金融显然成为金融业一大发力点。今年3月底,河南银保监局印发了《关于推进河南银行业保险业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制定22项重点支持举措,是较早发布支持新市民金融服务具体政策的地方银保监局之一。
新市民群体覆盖近3亿人,遍布全国各地、各行业,金融需求差异较大。河南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同样也是新市民大省。河南银保监局数据显示,河南新市民群体主要构成是农民工,农民工规模超过3000万人,约占全国1/10,其中约1800万在省内务工,是“市民化”的主要成分。
2021年底,河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6.45%,低于全国平均8.27个百分点。新市民群体从事行业分布较广,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餐饮业从业比重合计超过八成。
“与长期在城市居住的老市民相比,新市民在住房安居、就业创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金融需求都存在薄弱环节,需要监管部门、银行保险机构与相关政府行业部门协同发力,共同加强新市民支持和服务。”近期,河南银保监局一级巡视员张宗俊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如此表示。此文亦为《21世纪经济报道》“新市民·新金融”专题访谈系列第四期,前三期分别是北京、广东、湖北银保监局负责人专访。
张宗俊还表示,银行保险业机构的经营眼光不能只盯着大城市和优质市民客户,要围绕国家的战略方针政策,回答好为什么要发展新市民服务、发展什么样的新市民服务、怎样去发展新市民服务等系列根本问题,统筹制定经营战略方向,才能把握机遇。具体来说,就是要发挥特色优势,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练好“内功”,构建差异化金融服务格局。
河南举措
《21世纪》:今年3月《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下发后,河南银保监局很快也发布了《关于推进河南银行业保险业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目前在新市民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河南银行保险机构有哪些创新举措和特色亮点?
张宗俊:我省是全国首批出台本地化新市民政策文件的省份之一,自《实施意见》印发以来,我局强化监管引领和政策落实,聚焦新市民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金融需求,围绕新市民“有房住、有活干、有钱花、有保障”,调动发挥银行业保险业的资源和优势,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务实举措。
第一,围绕“有房住”破解新市民安居难题。
一是助力培育住房租赁市场。配合省政府出台和落实《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实施意见》,提出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困难群体住房难题。“十四五”期间,河南拟开工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30万套,为保障项目资金需求,辖内银行业机构细化租赁住房贷款管理办法,在实施房地产信贷管理时予以差别化对待,截至10月末,全省保障安居贷款余额3186.35亿元,在房地产贷款中占比超过六成。
二是优化住房按揭贷款服务。对新市民购房开辟绿色通道,降低贷款门槛,重点保障首套刚需。比如,辖内中原银行推出新市民住房按揭贷款产品“郑好安家”,新市民可享受专项利率优惠和一个月的贷款利息减免;农业银行河南省分行优化“农民安家贷”产品,简化收入认定相关证明,降低准入评分标准。
第二,围绕“有活干”破解新市民乐业难题。落实纾困政策,针对不同主体实施靶向支持。帮助新市民稳岗就业。
一是突出个体工商户纾困支持。小微企业是吸纳新市民就业的主力,特别是个体工商户多为新市民群体自主创业就业,上半年新一轮疫情暴发后,我局立即联合相关单位专门印发加强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的通知,对受困主体实施延期还本付息。此外,我局联合省市场监管局建立河南省扶持个体工商户发展厅际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工作规则、职责分工;联合省银行业协会开展以“送服务、办实事、促发展”为主题的个体工商户服务月活动,扩大信贷政策和产品的知晓度、惠及面。截至10月末,全省个体工商户贷款余额3277.32亿元,较年初增速12.56%,高于全省平均5.65个百分点。
二是突出就业保险保障支持。结合外卖骑手、快递、代驾司机、网约车、家政服务、建筑工人等新业态从业人员的职业特点,针对性提供人身意外、第三者责任等保险保障。如太保财险与“UU跑腿”平台结合,为快递骑手提供风险保额6亿元;平安财险与“高德代驾”等平台合作,累计为10.8万笔代驾订单、代审车订单提供风险保障。
第三,围绕“有钱花”破解新市民消费难题。我局会同省发改委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实施方案》,指导辖内银行业机构发挥科技赋能作用,创新优化信贷审批模式,研发纯信用、线上化信贷产品,积极满足新市民群体消费、教育、医疗、旅游等领域信贷需求。如中原消费金融公司利用图谱技术将资金、技术、客户、数据、场景进行协同,精准提取“新市民”客户范围,建立新市民首贷户培育库,推出“闪电贷”等平台,解决新市民“征信白户”授信难题。
第四,围绕“有保障”破解新市民服务难题。一是加强基础服务保障。在全省实施新市民服务“优费用”行动、合法权益保障行动、常态化金融知识普及行动三项服务提质行动,优化新市民基础金融服务。如郑州银行出台《关于流动就业群体等个人银行账户简易开户服务暂行办法》,优化新市民账户开户流程。二是推动商业健康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有效衔接。今年以来,我局主动加强与省医保局、郑州市医保局沟通协调,多次召开郑州“医惠保”共保体座谈会,对方案设计、运作机制、合规销售等研究论证,稳妥审慎推进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满足新市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保障需求。我们还在濮阳市试点落地“豫保赔”项目,推进商保与医保信息共享,创新商保一站式即时结算机制,简化投保、理赔流程,便利新市民就近就医和报销。
《21世纪》:《实施意见》提出,银行保险机构要主动加强与政府部门合作,注重金融政策与财政、就业、住房、社保等新市民支持政策的有效衔接。在政企合作方面,河南的金融机构采取了哪些新举措?
张宗俊:与长期在城市居住的老市民相比,新市民在住房安居、就业创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金融需求都存在薄弱环节,需要监管部门、银行保险机构与相关政府行业部门协同发力。
在创业就业支持方面,辖内相关银行业机构与地方创业贷款担保中心建立了“一站式”服务中心,形成“绿色直贷模式”,今年前10个月全省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7.39亿元,同比多投放9.55亿元,支持4.01万户主体创业发展。
在农民工进城务工支持方面,我局会同省人社厅等部门制定出台了农民工工资账户管理、保证金实施办法等文件,建立了农民工工资支付考核制度,农业银行河南省分行、中原银行等银行机构配合搭建“河南省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管系统”。
在优化住房公积金服务支持方面,推广“公积金一体化”网点建设,实现公积金相关业务“线上化”“一站式”办理,如中原银行、郑州银行等机构对接“豫事办”“郑好办”等政务平台,提供线上一键提取公积金等服务。
在安居风险保障方面,辖内保险公司加强与政府机关的深度合作,为常住人口及外来务工等流动人员提供涵盖人身伤亡、住房倒损、家庭财产损失等综合保障,目前综治保险项目覆盖全省135个县(区),为1500余万户家庭累计提供风险保障1.3万亿元,赔付超3亿元。在常规安居风险保障的基础上,推出房屋租赁场景的“安租宝”等产品,保障新市民进城后在房屋租住环节存在的财产、人身、租押金等损失风险。
河南新市民的地域特征
《21世纪》:河南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同样也是新市民大省,相对其他地区来看,河南新市民有哪些地域特点?针对这些地域特征,银行保险业机构应该如何发挥差异化优势来服务新市民?
张宗俊:河南省新市民基数庞大,其群体分布和金融需求具有一定地域特征。一方面,河南新市民群体主要构成是农民工,农民工规模超过3000万人,约占全国1/10,其中约1800万在省内务工,是“市民化”的主要成分。另一方面,新市民群体区域分布并不均衡。2021年底,河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6.45%,低于全国平均8.27个百分点。随着河南中心城市“起高峰”、县域经济“成高原”战略落地实施,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更加突出,就近城镇化趋势更加明显,人口、经济等资源要素正加快向郑州、洛阳等中心城市和县城两端集聚。
新市民这些特征给银行保险机构提供了诸多启示,作为商业性机构,经营眼光不能只盯着大城市和优质市民客户,要围绕国家的战略方针政策,回答好为什么要发展新市民服务、发展什么样的新市民服务、怎样去发展新市民服务等系列根本问题,统筹制定经营战略方向,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把握机遇、赢得先机。具体来说,就是要发挥特色优势,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练好“内功”,构建差异化金融服务格局。
开发银行及政策性银行要充分发挥政策性资金托底作用,强化新型城镇化中长期信贷和助学贷款支持,进一步深化完善与商业银行合作的转贷款业务模式,合理提高转贷款业务中相关小微企业的融资比重,并根据自身战略定位和业务特点,稳妥探索开展对小微企业的直贷业务。
大型银行要发挥“头雁”作用,建立健全服务新市民的专门机制,充分利用网点、技术、人才、信息系统等优势,为新市民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
股份制银行要积极向总行争取信贷资源,结合自身发展战略,下沉服务重心;地方法人银行机构要强化本地化经营定位,将服务新市民作为自身改制化险、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用好各类货币政策工具,深入细分行业和具体领域,精准把握服务重点,与大中型商业银行开展错位竞争,将新市民金融服务做专做精。
非银机构要发挥自身优势,围绕股权融资、设备租赁服务、消费金融等,依法合规加大支持力度。
保险公司要加快完善新市民保险产品体系,积极拓展投保门槛较低、价格实惠、保障责任简单明确的普惠型保险。
难点与应对
《21世纪》:从前期实践来看,银行保险机构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水平的痛点和难点是什么?
张宗俊:当前,我们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难点和不足。
一是新市民群体自身方面,其工作稳定性较差,特别是农民工群体在城市“流而不留”“城乡双栖”“工农兼业”等现象普遍存在,相当数量的新市民无法稳定缴纳社保;可支配收入相对较低,缺乏固定资产和稳定流水,很多属于征信白户,不符合传统银行机构信贷准入条件。
二是金融机构服务方面,主要表现是机制建设不健全、统计口径不精准、金融创新不丰富、风控手段不健全等。
三是行业配套政策方面,主要是新市民服务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行业政策未形成合力、新市民识别存在障碍等,导致银行保险机构在制定出台特惠政策、定向研发专属产品或提供差别化金融服务等方面针对性、科学性不足。
《21世纪》:针对这些难点,河南局采取了哪些配套措施支持辖内机构开展新市民金融服务?接下来还会采取哪些针对性举措?
张宗俊:针对以上问题,河南局积极发挥监管“指挥棒”作用,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解决“缺机制”问题。带头成立由“一把手”任组长的新市民金融工作领导组织,督促辖内主要银行保险机构相应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工作专班,探索建立专营机构、专项资源、专属产品、专属服务“四专”机制。
二是加强金融创新,解决“缺产品”问题。在全省开展“一行一司一品”专项创新行动,鼓励银行保险机构精准研发带有“新市民”标识的银行卡片、“新市民贷”等专属信贷产品以及具有“新市民”特色的专属保险产品。
三是加强工作督导,解决“缺动力”问题。为加快推进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我局配套印发加快推进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文件,制定新市民金融服务重点任务分解表,实行月监测、季通报,动态掌握工作推进情况,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落细。同时,建立常态化调研督导机制,在9月份开展的全省金融支持稳经济专项督导中,将新市民金融服务作为督导重点,督促加快工作进度,提高服务质量。
四是加强政策宣介,解决“缺宣传”问题。上半年,我局组织省内20余家银行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推介针对新市民金融产品和服务,现场答疑解惑。
下一步,我局将从五个方面重点发力。
一是扩大金融服务供给。督促机构通过调整优化金融服务,推出专属信贷产品、提供定制型保险保障等方式,不断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务覆盖面和精准性。重点强化新市民创业就业信贷支持,加强新市民住房和教育培训金融服务,完善健康和养老金融服务保障体系,提升基础金融服务可得性和便利性。
二是适度降低服务门槛。进一步优化开户规定,探索通过“承诺制”等方式,为新市民开立较低转账限额的账户,解决新市民“办卡难”问题。有效整合政务信息、电商平台信息等多维度数据,对新市民客户进行精准画像和风险评估,综合研判还款能力,减少对收入证明和抵质押物的依赖。降低保费门槛与起保要求,破解户籍等身份障碍,扩大商业保险覆盖面,提高风险保障水平。
三是优化改造业务流程。充分运用信息科技手段,在依法合规前提下,简化新市民申贷、结算、投保、理赔等业务所需资料和手续环节。
四是优化住房融资业务。因城施策采取差异化房地产信贷政策,合理确定新市民首套房贷款利率,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长租房市场、公租房项目等领域信贷投放力度。
五是关注灵活就业等重点人群。结合餐饮配送、共享交通、物流仓储、家政服务等行业特点,量身打造特色信贷产品,创新推出专属健康保险、商业养老保险、意外伤害保险、责任保险等保险产品。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