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危险废物的产量主要和上游工业生产息息相关,工业增加值长期保持在较高增速水平是工业危废产生量不断增长的宏观背景。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危废处理行业集中度相对较低,2021年危废处理行业CR10不到12%,危废处理能力前十企业处理能力占比仅为7.2%。大部分企业技术、资金、研发能力较弱,处置资质单一,行业呈现出“低、小、散”的特征。未来先进大型企业、资源充足企业、整合能力强大的企业有望提升市场份额。
一、我国工业危废产生量不断增长
根据生态环境部数据,2020年,全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36.8亿吨,综合利用量为20.4亿吨,处置量为9.2亿吨。2016-2020年我国工业危废产生企业从3.42万家增长到8.09万家,工业危废产生量从5219.5万吨增长到7281.8万吨。工业危废利用处置量从4317.2万吨增长到7630.5万吨。危险废物集中处理厂数量938家增长到1380家,其中医疗危废处理厂数量从260家增长到371家。
(资料图)
2020年,全国纳入调查的危险废物集中处理厂1380家,医疗废物集中处理厂371家,协同处置的企业144家,年运行费用为352.1亿元。危险废物利用处置量为3093.0万吨,其中综合利用量为1853.0万吨,处置量为1240.0万吨,处置量中工业危险废物995.0万吨、医疗废物106.1万吨、其他危险废物138.9万吨,处置量中填埋量256.3万吨、焚烧量589.5万吨。
从行业分布来看,2020年,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排名前五的行业依次为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5个行业的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占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的69.6%。工业危险废物利用处置量排名前五的行业依次为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5个行业的工业危险废物利用处置量占全国工业危险废物利用处置量的75.5%。
从地域分布来看,2020年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排名前五的地区依次是山东、内蒙古、江苏、四川和浙江,分别占全国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的12.8%、7.4%、7.2%、6.3%和6.1%;工业危险废物利用处置量排名前五的地区依次为山东、云南、江苏、内蒙古和浙江,分别占全国工业危险废物利用处置量的13.2%、11.6%、6.9%、6.3%和6.1%;
我国工业危险废物的产量主要和上游工业生产息息相关,2018-2021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6.2%、5.7%、2.8%、9.6%,我国工业增加值长期保持在较高增速水平是工业危废产生量不断增长的宏观背景。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危废产量统计是通过自主填报方式进行的,或存在瞒报以及小量危废来源被忽略的情况。因此,危废实际产生量很可能大于最终统计量。2019年,全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44.1亿吨,按照危废占比2.5%(目前为1.8%,发达国家为5%)估算全国危废实际产生量应该已经超过1亿吨。
二、我国危废处理行业的产能利用率较低
2014-2019年间,全国各省(区、市)颁发的危险废物(含医疗废物)许可证数量(份)从1921份增长到4195份,核准收集和利用处置危废能力(含单独收集能力)从4415万吨/年增长到12896万吨/年,实际收集和利用处置危废量(含单独收集能力)从1406万吨/年增长到3558万吨/年,单个经营许可证对应的平均核准处理规模从2.3万吨/年增长到3.1万吨/年,单个经营许可证对应的平均实际处理规模从0.7万吨/年增长到0.9万吨/年,总体产能利用率则从31.8%下降到27.6%。
我国危废处理行业的产能利用率较低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1.危废处理项目建设周期较长,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导致部分项目有牌照却无产能。
2.危废可分为50大类457种,彼此之间在处理资质、流程及方式上都有一定差异,导致产能与来料之间形成错配,导致部分种类危废处理产能不足,部分种类危废处理产能过剩的情况发生。
3.危废处理产能与危废产生企业之间存在地域错配,或者运输半径较大,来料存在一定波动,为了保证项目组正常运行,经常会有部分冗余产能。
我国危废处理行业集中度相对较低,2021年危废处理行业CR10不到12%,危废处理能力前十企业处理能力占比仅为7.2%。大部分企业技术、资金、研发能力较弱,处置资质单一,行业呈现出“低、小、散”的特征。
目前,危废处置产能一定程度过剩,危废源头减量趋势明显,有价废物收运价格上涨、无价废物处理费下降,恶性低价竞争频现。叠加环保标准提升,未来先进大型企业、资源充足企业、整合能力强大的企业有望提升市场份额。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