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今年春节,甘肃省有17万曾经生活在大山深处的群众,在新家园里过上喜庆祥和的幸福年。2022年,他们受益于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政策,告别大山,开启安居乐业的新生活。人随产业走,移民点里欢声笑语;绿依自然留,偏远深山恢复宁静。
一动一静,算的是民生账,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对老百姓来说,安全是最大的获得感。有资料显示,甘肃超过50%的国土面积位于自然灾害高发易发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多达2.07万处。为此,甘肃在2022年出台了实施方案,计划在全省陆续搬迁103.95万人,让群众远离自然灾害威胁。涉及百万人口的避险搬迁,投入之大、涉及面之广、推进之难可想而知。甘肃下定决心做这件大事,不仅是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民至上理念,也是努力为全国自然灾害高发地区的群众安居乐业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
一动一静,算的是生态账,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形成,主要是地质条件、气候特征等客观因素导致,也有一部分人为改变甚至破坏的因素。
同时,在一些生态敏感区、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地核心区内,本就该最大限度减少人类活动。这些生态重点区域,既不便于人类生活,也不利于生态保护。实施避险搬迁,让群众到更宜居宜业的地方去安新家,一方面通过人类生产、生活的退出,减少资源索取,让大自然得以休养生息;另一方面便于开展生态环境的系统治理,通过多种方式统筹开展生态修复、自然恢复和长久保护。
一动一静,算的是长远账,把握了乡村建设的规律趋势。在一些地质灾害高发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群众居住分散,人口大量外出,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面临着两难选择:不投入,影响留守群众的生活质量;投入,受地质灾害破坏,“年年修年年毁”,有的项目甚至本身就不符合生态保护规划。记住乡愁,不等于守在穷窝。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摸清乡村建设规律,认准人口流动趋势,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从改善群众生活质量和生产条件的角度出发,生态避险搬迁无疑是破解这道生态难题的务实举措。
一动一静,算的是产业账,找准了企业用工与群众就业的交集。无论是之前的易地扶贫搬迁,还是现在开展的生态避险搬迁,要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最关键的环节是“能就业、能致富”。从甘肃的避险搬迁实际看,有一部分群众跨市域搬迁至产业集聚度较高、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兰州新区,也有不少群众在市域、县域内的产业园区周边就近安置,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让群众离就业岗位更近。一方面,解决项目建设和园区企业就近招工、稳定用工的问题,用工便捷往往是吸引投资的有利因素之一;另一方面,让群众能在家门口上班,有效解决很多人特别是农村妇女务工挣钱与照顾家庭不能兼顾的问题。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甘肃的生态避险搬迁政策让群众告别大山,告别的是艰苦的生活环境和艰难的生产条件;向产业奔赴,奔赴的是高品质生活和美好未来。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作者:陈发明)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