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国光伏产业交出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2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消息,根据行业规范公告企业信息和行业协会测算,2022年全年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全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分别达到82.7万吨、357GW、318GW、288.7GW,同比增长均超过55%。行业总产值突破1.4万亿元人民币。

新技术和创新水平加快提升


(相关资料图)

我国光伏行业近年来不断加强产业智能制造和现代化水平,在技术创新方面,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表示,2022年国内主流企业P型PERC电池量产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3.2%;N型TOPCon电池初具量产规模,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4.5%;HJT电池量产速度加快,硅异质结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创造26.81%的世界新纪录,钙钛矿及叠层电池研发及中试取得新突破。

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珅对记者表示,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推进,光伏产业链获得充足的发展动能,各项新技术,尤其是电池片技术升级迭代频繁。此外,硅料价格的逐步走低,给光伏组件以及下游的光伏电站、逆变器、支架、变压器等各环节带来了利润空间和投资潜力,在政策推动和扶持下,光伏装机规模和投资热已经被激发出来了。

祁海珅说:“今年的市场聚焦点除了装机规模外,会更加聚集在新技术的应用方面,如N型电池片中的HJT、TOPCon等电池技术的应用,这些新技术可以进一步降低度电成本,提高能源转换效率。电池片作为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也成为资本投资的热点。”

当前,光伏产业正在进入新一轮技术迭代周期,TOPCon作为N型电池片技术路线之一,与现有P型电池设备制程有高度兼容性,对产业资本形成了强吸附效应,光伏产业链上市公司纷纷扩张TOPCon电池产能。近期中来股份、横店东磁等公司在投资者关系互动中,纷纷公布今年的TOPCon电池产能落地情况。

为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政策面加大支持力度。今年1月份,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开展大尺寸和双面、PERC、PERC+SE、MBB等PERC+高效电池技术的规模化量产。开展TOPCon、HJT、IBC等高效电池及组件的研发与产业化,突破N型电池大规模生产工艺。

中泰资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冬伟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光伏产业技术更迭快,新产品竞争优势大,企业如果不积极进取就会被市场优胜劣汰,TOPCon等新的电池技术成为市场“宠儿”,被上市公司先后布局,也是希望尽快实现大规模量产,达到高效低成本目标从而形成竞争优势。随着今年产能落地,有望带来新一轮的光伏行业规模扩张。

政策推动光伏应用新场景落地

在智能光伏示范引领方面,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公布,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光伏产业加快融合创新,第三批智能光伏试点示范名单适时扩围,工业、建筑、交通、农业、能源等领域系统化解决方案层出不穷,光伏产业智能制造、智能运维、智能调度、光储融合等水平有效提升。

祁海珅表示,光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应用端的场景延伸,如大型地面光伏电站和分布式光伏项目的开工建设加快,新型能源系统的建设推动光伏电站与储能配套等,都会给光伏渗透率提升和市场规模扩大带来积极影响。

今年2月份,工信部等八部门组织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在重点任务中提出,加快智能有序充电、大功率充电、自动充电、快速换电等新型充换电技术应用,加快“光储充放”一体化试点应用。

北京社科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智能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王鹏对记者介绍,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扩容,使用清洁能源充电成为国家及各地政府关注的重点,“光储充放”一体化项目已经在部分省市落地试点,受政策端和需求端双重因素驱动,今年有望进入加速建设期。

王鹏说,不论是集中式光伏向充电站储能设备远距离输送电能,还是通过分布式光伏设备就近补能,“光储充放”一体化项目设计灵活、扩容简单,将充分利用光伏发电,增加投资收益率。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