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新市民”群体已达3亿人。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新市民”由于就业、就学等原因来到城市,是城市的重要建设者,同时也是拉动消费的新生力量。但受限于教育水平、户口等问题,许多“新市民”往往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适当的金融服务将有助于保障这部分“新市民”在城市中安居乐业,美好生活。

去年3月,银保监会联合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各地金融监管部门和各家金融机构,针对新市民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的金融需求,切实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通知》出台一年来,我国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仍处于探索实践阶段,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比如,银保机构为新市民产品和服务创新提供基础性支撑不足,服务新市民的精准性、可得性、便利性需进一步提高。新市民群体普遍存在抵质押资产不足、信用信息欠缺、收入与还款不匹配、金融知识和意识匮乏等金融资质缺陷,很难成为传统金融机构的“优质客户”,但与长尾客户群体高度重合,而这给了传统金融机构之外的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很大的发挥空间。

对此,兴业消金相关负责人指出,消金公司设立的初衷,就是向未能充分享受到传统银行贷款服务的社会大众提供现代化的消费金融产品,实现与传统银行“客群互补、错位竞争”。据悉,兴业消金在《通知》发布次月,便迅速结合自身业务实际制定了《关于服务“新市民”金融需求的行动方案》(下称《方案》),聚焦新市民群体金融需求,持续优化各项服务,提升新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护航新市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回顾过去一年,以兴业消金为代表的一批消金机构不断优化服务,创新产品,在打通新市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中,兴业消金按照《方案》聚焦“家庭消费贷”、“兴才计划”、“立业计划”三大普惠金融产品体系,为新市民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满足新市民在衣、食、住、行、用方面的金融需求。

针对新市民在进城、落户过渡阶段的差异化金融需求,兴业消金的主打产品“家庭消费贷”充分发挥线下优势,坚持纯信用、无担保的分期贷款业务模式,为“新市民”客群提供用于家庭日常生活、装修、家具家居、电子产品、医疗、教育等多方面用途的资金需求,切实帮助该群体提升生活品质。同时,在服务过程中将普惠金融落到实处,关注新市民群体的实际困难,给予同类型客户定价区间中的优惠利率,有效降低该群体的消费负担,以金融力量照亮新市民家庭的美好生活。

“立业计划”则主要用于保障和支持新市民初入城市的租房、教育及日常生活开销,为新市民客群切实解决“居不易”“租不易”的难题。截至今年1月末,该产品已覆盖上海、南京、苏州、杭州、福州、泉州、厦门等城市,并为约12.4万名客户提供了贷款支持,累计发放贷款金额18.37亿元。接下来还将进一步扩大范围,逐步推向全国更多一、二线城市。

而“兴才计划”作为国家助学贷款的有效补充,具有超长期限、优惠利率、灵活还款方式以及90天“冷静期”退贷免息等特色,缓解了“新市民”子女高等教育资金的后顾之忧;同时,在职的“新市民”本人也可申请“兴才计划”进行深造进修,提升自我,奔赴更好的生活。

上述负责人表示,大部分的“新市民”属于兴业消金长期服务的客群范畴,与公司客群定位也非常契合,未来公司会在产品创新上加大对“新市民”客群的密切关注,在服务体验上加强对“新市民”客群的普惠力度。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6月,在三大产品体系之外,兴业消金在上海试点推出了为具有稳定收入的高学历上班族量身打造的“优客通”,以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方案解决资金错配问题,为新市民群体在城市生活保驾护航。目前该产品累计发放贷款超过2亿元。

打造便捷易得的金融服务“及时雨”

在创新打造多元化的普惠金融产品体系,持续延伸普惠金融服务半径的同时,兴业消金也在积极提升消费金融普惠服务水平,不断优化新市民群体的服务体验。

据了解,经过八年多来的发展,兴业消金线下业务已经形成了立足福建,重点拓展长三角区域和沿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布局,同时建立了一支专业的信贷服务团队,能够精准高效、脚踏实地地将“及时雨”捎向城市的每个角落,为“新市民”提供便捷易得的金融信贷服务。

过去一年来,兴业消金按照《方案》部署,充分发挥专属客户经理一对一联络对接的服务优势,定期开展回访,保障新市民客户在贷前、贷中、贷后的全过程都能够获得专业、及时、有温度的金融服务。同时,在各地事业部成立客户服务小组,第一时间解决新市民在享受金融服务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有效维护新市民作为金融消费者的服务诉求与合法权益。

值得关注的是,兴业消金素来注重提升金融消费者的风险责任意识、权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等金融素养。针对新市民群体普遍存在金融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较为薄弱、征信意识不强的金融特征,该公司利用丰富的线上、线下教育形式,通过组织员工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等方式,面向新市民围绕个人信息保护、账户和资金安全等方面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增强其风险意识和信用意识,切实为新市民织密金融“防护网”。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