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刘锐建议,推动二手商品再利用促进碳减排;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建议,将二手闲置物品交易纳入碳普惠融入碳交易。近五年我国每年废弃手机约4亿部,进入正规二手闲置物品交易市场参与回收利用的只有10%左右,超半数被闲置在家。而每一单闲置手机的交易,至少可以实现约25公斤的碳减排量。

根据中国电子装备技术开发协会的数据,2021年我国手机社会保有量已达18.56亿部,按照人们普遍的手机更新换代周期,预计“十四五”期间闲置总量累计将达到60亿部。如此巨大的废旧手机总量,需要纳入一个可再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的通道,从而变废为宝,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兼顾。

然而,为何废旧手机回收利用率仅10%?其中一个关键是公众普遍担心其数据安全。手机里关联了大量个人隐私数据,如通讯录、在线社交信息、消费行为数据等,很多人在更换手机时,往往只会对废旧手机进行简单的删除或者格式化处理,但央视之前曾曝光称,通过某些专用软件,可以将手机及存储卡中被“删除”的信息加以恢复,一旦这些信息落入不法分子手中,则容易带来严重后果。


(资料图)

正是基于这一担忧,用户会选择将废旧手机放置于家中,而不是将其投入交易流通市场。

随着手机与个人生活消费工作的联系日益紧密,以及“大数据处理”带来的商机,手机所附着的各类个人信息价值不菲,由此也构成了“矛与盾”。近年来,国家对于智能手机的数据安全管理之盾正不断强化,比如对各类手机APP过度索取用户信息的现象加以严管。不过,目前各类治理手段多用于用户手机使用阶段,在废旧手机的数据安全管理上仍有盲区,难以抵御非法盗取之矛。

对此,已有地方探索将废旧手机处理纳入数据安全整体管理体系中。2022年,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发布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规范征求意见稿提出,回收废旧手机、电脑等涉及个人隐私的电子产品时,经营者应当面清理用户个人信息,维护客户隐私权,且不得向第三方透露客户相关信息。

为了更好保护用户信息安全,该意见稿同时提出,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经营者收购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时,应对物品的名称、品牌、规格型号等必要信息进行如实登记。同时建立台账,记录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在收集、运输、贮存、处置等环节的运转流程及对应状态,台账保存时间不少于3年。产品出入库均应有登记记录,内容包括产品类别、产品来源、入库日期和贮存位置、出库日期及去向等信息。

显然,北京市场监管局希望通过这一管理模式,一方面明确废旧手机处理过程中,用户应当享有的个人信息保障权利,另一方面借此建立可追溯机制,一旦出现问题,能通过对台账、登记记录的查看,掌握信息泄露所指向的环节,对相关责任人予以追责,形成更清晰完整的责任链条,进一步提高废旧手机的数据安全性。

就此,要让每年多达4亿部废旧手机的流通处理加速,就要在相关数据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上,从地方试点走向行业统一管理。职能部门应依循《数据安全法》的管理精神,对废旧手机的数据管理制定更细化的管理条例,厘清废旧手机市场经营者、处理者在公众隐私保护方面的责任边界,建立一站式倒查追溯机制,让废旧手机的数据去向明明白白。同时,职能机构也可鼓励支持研究机构、企业联手,研究推出废旧手机信息一键处理功能,确保个人信息清零的高效、便利,解决用户后顾之忧。

当然,基于家用设备智能化、物联网互联互通的趋势,该管理条例可不限于手机,而是针对所有智能电子产品的再回收利用,从而让数据安全管理覆盖无死角,打通电子设备新旧循环市场。如此,不仅有利于相关产业的碳达峰,还能让电子产品的数据安全管理再上一个台阶。

(文章来源:新京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