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伴随着掌声与争议,又是一年的戛纳电影节落下帷幕。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许多中国面孔的回归,包括但不限于红毯内外、入围影片、论坛活动、市场交易、媒体报道等,这也是疫情三年来,中国电影人最全面、深度参与的一届戛纳电影节。

我们与电影节的工作人员、入围主创、市场买家、媒体记者、影迷粉丝聊了聊,希望能够多视角地带大家走近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本届戛纳,它不仅象征着线下电影节进一步的复苏,同时也能看到中国电影在国际平台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东方面孔仍受欢迎,戛纳影片是否仍能“直通”中国?

今年的中国电影在戛纳,奖项上并未有所斩获,却着实吸引了不少目光。主竞赛单元王兵执导的《青春》,虽是法国制片,但导演本人与聚焦的拍摄群体都是中国面孔;一种关注单元有两部华语片入围,分别是魏书钧执导的《河边的错误》和陈哲艺执导的《燃冬》,由于影片主演都是人气颇高的青年影人,所以也带动了许多中国观众关注本届戛纳;导演双周单元,耿子涵导演的首作《小白船》入围,这是一部全女性阵容制作的影片;其他单元如影评人周、基石单元等,都有中国短片入围。

事实上几部影片的口碑在本届戛纳的入围影片中,也是比较出挑的。王兵的《青春》在电影节前半程放映,场刊评分2.8(满分4分),最终放在21部主竞赛影片的维度里都是很好的分数,同时这也是此次主竞赛仅有的两部纪录片之一。这部三个半小时的影片,将拍摄地放在了中国最大童装生产基地浙江湖州织里镇,那里有18000多个大大小小的童装厂。影片主要拍摄了一群来自安徽和河南的年轻工人

对于戛纳电影节的工作人员来说,其实非常欢迎中国影迷的到来,因为他们往往有着比较强大的购买力。我们与戛纳电影宫附近三个纪念品商店的销售员聊了聊,他们都称今年中国影迷前来购买的纪念品数量是相对比较大的,至于如何分辨他们是中国人还是日韩地区的观众,他们笑着表示,中国影迷买东西的时候往往都会打着电话,询问需要购买物品的种类或者数量,所以很容易就辨别出是否是中国人。

无论如何,能在这个全球最顶级的电影盛会上看到中国人的身影总是好事,我们能明显地感受到中国力量正在全面地回归到这里,不过正如文章开篇所述,机遇是有的,挑战也是有的。如何能让更广泛地区的专业人士及观众对中国电影有深入的认识,中国电影又是否能适应世界电影潮流的改变,这些都是未来亟需解决的命题。而这,自然也需要更多的中国电影人带着作品以及能力来到这个舞台,一展所长。

戛纳永远是开放的,也永远是一个试炼场,我们期盼着明年能在这里,见证更多中国电影人创造的奇迹。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