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成都车展正式开幕。在成都车展前夕,东风汽车进行了架构调整,将东风风神、东风eπ和新品牌东风纳米统一为“东风”品牌,由集团统一管理。同时“东风”品牌与岚图、猛士并立。
(相关资料图)
东风汽车高管团队,由左至右分别为陈萌、杨彦鼎、尤峥、陈昊、吕海涛
在东风纳米品牌发布会后,贝壳财经记者也受邀与东风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常委尤峥,东风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常委陈昊,东风公司技术中心党委副书记、副主任杨彦鼎和东风纳米总经理陈萌进行了深度沟通。对于东风汽车的发展,东风纳米的品牌规划,甚至合资品牌未来的出路,几位企业高管都给出了他们的看法。
风神、eπ和纳米三合一为东风品牌,与岚图、猛士并立
新京报贝壳财经:能否再介绍一下目前东风自主品牌的布局?
尤峥:东风在“十三五”末期以及“十四五”期间,先后发布了岚图、猛士、东风eπ和东风纳米品牌。岚图品牌与猛士品牌走向高端。目前东风风神、东风eπ和东风纳米统一归“东风”品牌,与岚图和猛士并立。
东风风神在DSMA平台上专做PHEV(插电混动)车型,节能车型,因为这个市场需求还会持续存在。东风eπ会做纯电和增程,解决大6座与里程焦虑问题。东风纳米打造纯电国民车,产品发布的时候会给客户一个惊喜的价格。
新京报贝壳财经:三个产品品牌一体化背后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
陈昊:东风风神、东风eπ和新品牌东风纳米由集团一体化管理,其背景和目的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表明东风全力以赴做好自己的“东风”品牌,这次改革东风在自主乘用车品牌方面将进一步清晰和精炼,大的叫“东风”品牌,乘用车就是东风风神、东风eπ、东风纳米,这三个产品品牌渠道未来是独立的,后续会进一步整合资源,进一步提高效率,更多是做好“东风”品牌。
第二,提高效率,集全集团力量实现转型升级,集团一体化运营以后,三个产品品牌由集团总部直接管理,原来集团总部更多是参谋协调,三个产品品牌的营销工作目前由我在负责,商企和研发基本上是尤总在分管,这是微笑曲线两端,尤总管前端商品企划和研发,我在后端管营销,风神工厂和东风纳米工厂也做了整合,便于一体化管理,更多是让整个集团合力推动东风新能源发展。
第三,还是切实担当央企的责任。我们在紧锣密鼓推动后续的落地工作,目前业务基本没有太大影响,我们本着坚定、平稳、有序的原则,在推动组织和人员调整,但是生产和营销还是在继续,没有造成太大影响,营销就是成建制的把风神的营销放到销售公司来,商企在集团的规划部门,制造不会有太大的影响,我们正在有序往前推进。
新京报贝壳财经:东风纳米是全新产品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破局?
陈萌:东风纳米定位“国民纯电专业品牌”。在汽车刚刚进入家庭的时候,国民车就是代步车,是以低价或者是入门非常便宜来做的。
从目前看,全民进入小康社会以后,国民车是品质代步,是价值感和用户使用场景相结合,要做到满足客户美好出行的需求,比如说空间、质量、安全保障,科技带来的乘车愉悦感,到最后还是要通过技术质量和品牌达到用户的满意。
我们认为市场上走得快的不一定走得远,市场这么卷,还是要回归到汽车的本质,还是要打造满足客户场景需求的高品质产品,这样才能够走得更远,如果纯粹靠低价或者是亏损或者靠噱头是走不远的。东风纳米这个产品品牌发布得比较晚,我们积累了很多经验,也看到了很多成功和失败案例,也请你们相信我们对整个市场的理解和对客户的理解。
目前,东风纳米已积累了自研纯电架构,后续还有可能应用轮毂电机、固态电池和超级快充等技术。
市场上的车比想买车的人多,预测2025年B级及以下新能源车市场规模超270万辆
贝壳财经记者:你们如何看待市场的变化?国民车市场前景如何?未来动力模式销量可能是什么样的?
陈昊:第一个问题。本质上看,市场上的车比想买车的人要多,大家说价格在下降也好,消费在降级也好,我们今天在跟一个经销商聊,最近市场上客户的征信在下滑,很多买车的人想去做贷款的时候被通过的概率在减少,这也是反映了目前市场的真实声音。
第二个问题,国民车市场有几个数据,不一定完全准确,我们预测到2025年左右B级以下车新能源市场在270万到300万;我们有一个调查,70%车主最后会购买15万元人民币以下的车辆,随着充电的便利性和电池技术的进步,未来B级电车我们认为量会越来越大,卖好东风纳米品牌的产品,渠道下沉和布局很关键,这个可能是我们的细节问题。
第三个问题,三种动力系统未来各自占比多少,这个不太好预估,一是取决于中国国7排放法规什么时候出来,到底有多严,第二个取决于PHEV到底未来能不能继续长期算新能源车,包括2027年底新能源购置税减免政策结束以后,和国7什么时候发布可能存在一系列关系,所以外部存在不确定性,但是我觉得新能源占比超过50%应该说未来是可以看得见的。
新京报贝壳财经:谈完了自主品牌,想问一下你们对于东风合资品牌甚至中国合资品牌发展的判断?
陈昊:关于怎么看待合资面临的困境,我的观点是,中国要从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自主一定会占主流,这是历史潮流不可逆转的。现在合资遇到了问题,主要是因为中国的新能源发展速度超出了大家的预期,一下子把合资的节奏打乱了。客观上加上三年疫情,一方面外资对中国了解晚了三年,另一方面疫情三年也倒逼了中国的乘用车企业加速自己的技术研发。我觉得合资在中国还会持续存在,只是说这个比例多还是少的问题,中国的工业能够成长到今天的成就,应该说我们还是从外方合作伙伴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他们只是对于中国的市场,一个是中国速度变化太快,第二个他们没有看透,这里面一个是存在文化差异,还有商业逻辑的差异,还有商业哲学的差异,一旦他们看明白想明白了,应该说传统的国际汽车大佬们对中国市场会有所动作的。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白昊天
(文章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