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8月8日电 (马帅莎)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五部门8月8日联合发布通知,提出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减负行动3.0)。记者从科技部获悉,此次行动聚焦青年科研人员崭露头角机会少、成长通道窄、评价考核频繁、事务性负担重等负担,保障他们将主要精力用于科研工作。

自2018年起,科技部等有关部门前后开展两轮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首轮围绕减表、解决报销繁、精简牌子、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检查瘦身、信息共享、众筹科改等问题,第二轮则聚焦部署成果转化尽责担当、科研人员保障激励、新型研发机构服务和政策宣传等行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减负行动实施以来已取得一系列显著成果。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需填报的表格由57张精简为11张,科研表格填报数量进一步精简。科研单位推动科研经费报销数字化、无纸化,并为科研人员在预算编制、经费报销等方面提供专业化服务,着力解决科研人员“有钱买米,没功夫做饭”的问题,科研人员收集、整理发票,跑财务交材料的压力得到有效缓解。

再如,全国各省市基本都已出台科技评价改革相关文件,对清理“四唯”特别是破除“唯论文”提出要求,以“四唯”为代表的科技评价不良导向加快扭转,推动科技资源分配和科研评价回归科研规律。

科技部政策法规与创新体系建设司副司长汤富强表示,两轮减负行动实施以来,减负举措得到有效落实,取得积极成效,表格多、报销繁、检查多等科研人员反映突出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减轻科研人员负担已经成为科技领域简政放权的一项亮点举措。

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徐晓明对减负成效深有感触。他介绍称,北京科技大学已推出线上办公系统,大量事务性工作采用线上审批流程处理,有效解决繁琐事务多等问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逐渐实行包干制,不用再做预算明细,打通了经费使用瓶颈,科研人员可随时根据科研进度调整预算,有利于项目执行和成果落地与转化。

前两轮减负行动已转为常态化机制持续推进,减负行动3.0则将聚焦青年科研人员,在挑大梁、增机会、减考核、保时间、强身心等5方面实施新举措。

汤富强指出,调研发现,一线青年科研人员目前仍面临崭露头角难度大、起步成长通道窄、评价考核压力大、不必要事务性负担重、工作生活焦虑重等困难。“青年科研人员获得科研资助的机会少,缺乏稳定资助,难以聚焦某一方向开展长周期的深耕研究,是调研中反映最为普遍的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此次专项行动提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40岁以下青年人才担任项目(课题)负责人和骨干的比例提高到20%;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和中央部门直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用于资助青年科研人员的比例一般不低于50%;对新入科研岗位的博士毕业生、博士后给予不少于5年的非竞争性科研经费支持。

此外,减负行动3.0还将推动科研单位对青年科研人员减少考核频次,实行聘期考核、项目周期考核等中长周期考核评价;对青年科研人员履行岗位职责、参与的科研工作、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成果转化成效等情况均作为贡献予以认可,避免仅以有署名的成果作为考核评价依据;确保青年专职科研人员工作日用于科研的时间不少于4/5,不要求青年科研人员参加应景性、应酬性活动、列席接待性会议等。

徐晓明表示,从这些具体举措中,可以充分感受到国家对青年科研人员的关怀和支持。提高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负责人与骨干的青年人才担任比例,对培养青年人才攻坚破难、勇担重任的能力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有利于我国建设年龄结构合理的科研梯队;提高非竞争性经费资助比例、保障科研时间,将有力保障青年科研人员从事科研的专注度。

此次专项行动中,徐晓明最关注的是如何消除青年科研人员的生活和工作焦虑。调研反映,由于实际收入、社会地位与期望存在较大落差,加上科研竞争和生活压力大,不少青年科研人员成为“青焦”,甚至出现认知偏差和心理问题。

汤富强表示,为了解决青年科研人员工作生活焦虑重这一问题,此次行动将加强职业生涯启蒙培训,配备高水平科研、创业导师,让青年科研人员少走弯路,并推动科研单位定期组织心理咨询疏导和文体活动。比如,减负行动3.0明确提出,定期组织青年科研人员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和心理疏导,关心、解决广大青年科研人员心理焦虑。

“只有解决青年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让他们不再为生计烦恼,才能激发他们的科研积极性,让他们集中精力投入学术研究中,增强科研人员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徐晓明说,使青年科研人员能安心搞科研,是激发青年科研人员积极性的有效举措,也是大家的期盼。(完)

更多阅读

五部门: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