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0月3日下午5点31分许,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瑞典科学家Svante Pääbo获奖,以表彰他“在已灭绝古人类基因组和人类进化方面的发现”。2022年的诺贝尔奖单项奖金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642.8万元)。
Svante Pääbo
人类总是对自己的起源感兴趣。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和我们的前辈有什么关系?是什么让我们智人与其他古人类不同?
通过他的开创性研究,Svante Pääbo完成了一件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对当今人类已经灭绝的亲戚——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进行测序。他还发现了一种以前不为人知的古人类——丹尼索瓦人。重要的是,Pääbo还发现,在大约7万年前人类离开非洲后,基因从这些现已灭绝的古人类转移到了智人身上。这种古老的基因流向今天的人类在生理上有关联,例如影响我们的免疫系统对感染的反应。
Pääbo的开创性研究产生了一门全新的科学学科:古基因组学。通过揭示所有现存人类与灭绝的古人类之间的基因差异,他的发现为探索是什么使我们成为独一无二的人类提供了基础。
我们从哪里来?
人类的起源以及是什么使人类独一无二的问题,自古以来就困扰着我们。古生物学和考古学对人类进化的研究很重要。研究提供的证据表明,解剖学上的现代人智人(Homo sapiens)大约在30万年前首次出现在非洲,而我们已知的近亲尼安德特人则在非洲以外发展,在大约40万年前到3万年前居住在欧洲和西亚,之后他们灭绝了。大约7万年前,智人群体从非洲迁移到中东,并从那里传播到世界其他地方。因此,智人和尼安德特人在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共存了数万年。
但是我们对自己和已经灭绝的尼安德特人的关系了解多少呢?基因组信息能够提供相关的线索。到20世纪90年代末,几乎整个人类基因组都被测序了。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成就,为后续研究不同人类群体之间的遗传关系提供了条件。然而,研究现代人和已灭绝的尼安德特人之间的关系需要对从古代标本中恢复的基因组DNA进行测序。
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其职业生涯的早期,Svante Pääbo对利用现代基因方法研究尼安德特人DNA的可能性非常着迷。然而,他很快意识到技术上的极端挑战,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DNA会发生化学修饰并降解为短片段。数千年后,只留下了微量的DNA,剩下的部分被细菌和当代人类的DNA大量污染(图1)。作为进化生物学领域先驱艾伦·威尔逊(Allan Wilson)的博士后,Pääbo开始研究了解尼安德特人DNA的方法,这一努力持续了几十年。
图1 DNA定位于细胞中两个不同的区域。核DNA保存了大部分遗传信息,而更小的线粒体基因组存在数千个副本。人死后,DNA会随着时间退化,最终只剩下极少量。它也会被细菌和现代人的DNA污染。
1990年,Pääbo被德国慕尼黑大学录取,作为一名新教授,他继续从事古DNA的研究工作。他决定分析尼安德特人线粒体的DNA,线粒体是细胞中含有自身DNA的细胞器。线粒体基因组很小,只包含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一小部分,但它存在于数千个副本中,增加了成功的机会。通过他的精细方法,Pääbo成功地对一块4万年前的骨头中的一个线粒体DNA区域进行了测序。因此,我们第一次获得了这个已经灭绝的亲戚的序列。与当代人类和黑猩猩的比较表明,尼安德特人在基因上是不同的。
对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进行测序
由于对小线粒体基因组的分析只能提供有限的信息,Pääbo面临着对尼安德特人核基因组测序的巨大挑战。这时,他得到了在德国莱比锡建立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工作机会。在新的研究所,Pääbo和团队稳步改进了从古骨遗骸中分离和分析DNA的方法。该研究小组利用了新的技术发展,使DNA测序非常高效。Pääbo还聘请了几位在种群遗传学和高级序列分析方面具有专业知识的关键合作者。他的努力是成功的。Pääbo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并在2010年发表了首个尼安德特人基因组序列。对比分析表明,尼安德特人和智人最近的共同祖先生活在大约80万年前。
图2 A. Pääbo从灭绝的古人类骨骼标本中提取DNA。他首先从德国的尼安德特人那里获得了一块骨头碎片,尼安德特人就是在这个地方命名的。后来,他使用了西伯利亚南部丹尼索瓦洞穴的一根指骨,丹尼索瓦人就是在这里命名的。B.显示智人和已灭绝的古人类之间的进化和关系的系统发育树。系统发育树还说明了Pääbo发现的基因流。
Pääbo和同事现在可以调查尼安德特人和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现代人之间的关系。对比分析表明,尼安德特人的DNA序列与来自欧洲或亚洲的同时代人类的DNA序列更相似,而不是来自非洲的同时代人类。这意味着尼安德特人和智人在几千年的共存中进行了杂交。在现代具有欧洲或亚洲血统的人类中,大约1-4%的基因组来自尼安德特人(图2)。
一个轰动的发现:丹尼索瓦人
2008年,在西伯利亚南部的丹尼索瓦洞穴中发现了一块4万年前的指骨碎片。这块骨头含有保存非常完好的DNA,,Pääbo的团队对其进行了测序。结果引起了轰动:与所有已知的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的DNA序列相比,这个DNA序列是独一无二的。Pääbo发现了一种以前不为人知的古人类,被命名为丹尼索娃。与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同时代人类的序列比较表明,丹尼索瓦人和智人之间也发生过基因流动。这种关系首先在美拉尼西亚和东南亚其他地区的人群中被发现,那里的个体携带高达6%的丹尼索瓦人DNA。
Pääbo的发现使人们对人类进化史有了新的认识。当智人离开非洲时,至少有两个灭绝的古人类种群居住在欧亚大陆。尼安德特人生活在欧亚大陆的西部,而丹尼索瓦人居住在大陆的东部。在智人在非洲以外的扩张和向东迁移过程中,他们不仅与尼安德特人相遇并杂交,还与丹尼索瓦人相遇并杂交(图3)。
图3 Pääbo的发现提供了关于智人从非洲迁移到世界其他地区时世界人口是如何分布的重要信息。尼安德特人生活在欧亚大陆的西部,丹尼索瓦人生活在东部。当智人遍布非洲大陆时,“混血儿”就出现了,并在我们的DNA中留下了痕迹。
古基因组学及其相关性
通过开创性的研究,Pääbo建立了一门全新的科学学科——古基因组学。在最初的发现之后,他的团队已经完成了对灭绝古人类几个额外基因组序列的分析。Pääbo的发现建立了一个独特的资源,被科学界广泛利用,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进化和迁移。新的有力的序列分析方法表明,古代古人类可能也与非洲的智人混合。然而,由于古老的DNA在热带气候下加速降解,非洲已经灭绝的古人类的基因组还没有被测序。
幸亏有了Svante Pääbo的发现,现在,我们已经了解到,来自人类已灭绝的亲戚的古老基因序列影响着当今人类的生理机能。其中一个例子就是丹尼索瓦人的EPAS1基因,它赋予了在高海拔地区生存的优势,在现在的藏族人中很常见。另一个例子是尼安德特人的基因影响我们对不同类型感染的免疫反应。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独一无二的人类?
智人的特点是其创造复杂文化、先进创新和具象艺术的独特能力,以及穿越开阔水域并传播到地球各地的能力(图4)。尼安德特人也群居生活,拥有巨大的大脑(图4)。他们也使用工具,但在数十万年的时间里,这些工具的发展很少。智人和我们已经灭绝的近亲之间的基因差异一直是未知的,直到通过Pääbo的开创性工作才被识别出来。正在进行的大量研究集中在分析这些差异的功能含义,最终目标是解释是什么使我们成为独一无二的人类。
图4 Pääbo的开创性工作为解释是什么使我们成为独一无二的人类提供了基础。
过去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名单
2021年——美国科学家David Julius、Ardem Patapoutian获奖,获奖理由是“发现温度和触觉的受体”。
2020年——美英三位科学家Harvey J. Alter、Michael Houghton、Charles M. Rice获奖,获奖理由是“发现丙型肝炎病毒”。
2019年——美英三位科学家William G. Kaelin Jr、Sir Peter J. Ratcliffe和Gregg L. Semenza获奖,获奖理由是“发现了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的可用性”。
2018年——美国科学家James P. Allision和日本科学家Tasuku Honjo获奖,获奖理由是“发现了抑制负面免疫调节的癌症疗法”。
2017年——三位美国科学家Jeffrey C. Hall、Michael Rosbash和Michael W. Young获奖,获奖理由是“发现了调控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
2016年——日本科学家Yoshinori Ohsumi获奖,获奖理由是“发现了细胞自噬机制。”
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奖,获奖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另外两位获奖科学家为爱尔兰的William C. Campbell和日本的Satoshi ōmura,获奖理由是“有关蛔虫寄生虫感染新疗法的发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小知识
——从1901年到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共颁发了112次。未颁发的9年分别是1915、1916、1917、1918、1921、1925、1940、1941、1942年。
——112次颁奖中,39次为单独获奖者,34次为2人共享,39次为3人共享。
——从1901年至2021年,共224人获奖。
——最年轻的获奖者是加拿大科学家Frederick G. Banting,1923年因“发现胰岛素”获奖,时年32岁。
——最年长的获奖者是美国科学家Peyton Rous,1966年因“发现肿瘤诱导病毒”获奖,时年87岁。
——224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有12位女性。分别是1947年的Gerty Cori,1977年的Rosalyn Yalow,1983年的Barbara McClintock,1986年的Rita Levi-Montalcini,1988年的Gertrude B. Elion,1995年的Christiane Nüsslein-Volhard,2004年的Linda B. Buck,2008年的Françoise Barré-Sinoussi,2009年的Elizabeth H. Blackburn和Carol W. Greider,2014年的May-Britt Moser,以及2015年的屠呦呦。
——截至2021年,无人获得过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次及以上。
——自1974年始,诺贝尔委员章程明确规定,诺贝尔奖不颁发给去世科学家,除非去世发生在诺奖委员会发布获奖公告之后。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例外。当时诺奖委员会发现,当年获奖者之一Ralph Steinman,在获奖消息公布三天前已经去世。诺奖委员会研究章程后宣布,诺贝尔奖仍然颁发给Ralph Steinman,因为组委会发布获奖公告时并不知晓他的去世消息。
——诺奖史上的“家庭”诺奖。
夫妇:Gerty Cori和Carl Cori夫妇获得194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May-Britt Moser和Edvard I. Moser夫妇获得2014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父子:Arthur Kornberg获得195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其子Roger D. Kornberg获得200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兄弟:Jan Tinbergen获得196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其弟Nikolaas Tinbergen获得197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相关专题:2022年诺贝尔奖
北京时间10月3日下午5点31分许,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瑞典科学家Svante Pääbo获奖,以表彰他“在已灭绝古人类基因组和人类进化方面的发现”。2022年的诺贝尔奖单项奖金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642.8万元)。
(资料图)
Svante Pääbo
人类总是对自己的起源感兴趣。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和我们的前辈有什么关系?是什么让我们智人与其他古人类不同?
通过他的开创性研究,Svante Pääbo完成了一件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对当今人类已经灭绝的亲戚——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进行测序。他还发现了一种以前不为人知的古人类——丹尼索瓦人。重要的是,Pääbo还发现,在大约7万年前人类离开非洲后,基因从这些现已灭绝的古人类转移到了智人身上。这种古老的基因流向今天的人类在生理上有关联,例如影响我们的免疫系统对感染的反应。
Pääbo的开创性研究产生了一门全新的科学学科:古基因组学。通过揭示所有现存人类与灭绝的古人类之间的基因差异,他的发现为探索是什么使我们成为独一无二的人类提供了基础。
我们从哪里来?
人类的起源以及是什么使人类独一无二的问题,自古以来就困扰着我们。古生物学和考古学对人类进化的研究很重要。研究提供的证据表明,解剖学上的现代人智人(Homo sapiens)大约在30万年前首次出现在非洲,而我们已知的近亲尼安德特人则在非洲以外发展,在大约40万年前到3万年前居住在欧洲和西亚,之后他们灭绝了。大约7万年前,智人群体从非洲迁移到中东,并从那里传播到世界其他地方。因此,智人和尼安德特人在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共存了数万年。
但是我们对自己和已经灭绝的尼安德特人的关系了解多少呢?基因组信息能够提供相关的线索。到20世纪90年代末,几乎整个人类基因组都被测序了。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成就,为后续研究不同人类群体之间的遗传关系提供了条件。然而,研究现代人和已灭绝的尼安德特人之间的关系需要对从古代标本中恢复的基因组DNA进行测序。
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其职业生涯的早期,Svante Pääbo对利用现代基因方法研究尼安德特人DNA的可能性非常着迷。然而,他很快意识到技术上的极端挑战,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DNA会发生化学修饰并降解为短片段。数千年后,只留下了微量的DNA,剩下的部分被细菌和当代人类的DNA大量污染(图1)。作为进化生物学领域先驱艾伦·威尔逊(Allan Wilson)的博士后,Pääbo开始研究了解尼安德特人DNA的方法,这一努力持续了几十年。
图1 DNA定位于细胞中两个不同的区域。核DNA保存了大部分遗传信息,而更小的线粒体基因组存在数千个副本。人死后,DNA会随着时间退化,最终只剩下极少量。它也会被细菌和现代人的DNA污染。
1990年,Pääbo被德国慕尼黑大学录取,作为一名新教授,他继续从事古DNA的研究工作。他决定分析尼安德特人线粒体的DNA,线粒体是细胞中含有自身DNA的细胞器。线粒体基因组很小,只包含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一小部分,但它存在于数千个副本中,增加了成功的机会。通过他的精细方法,Pääbo成功地对一块4万年前的骨头中的一个线粒体DNA区域进行了测序。因此,我们第一次获得了这个已经灭绝的亲戚的序列。与当代人类和黑猩猩的比较表明,尼安德特人在基因上是不同的。
对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进行测序
由于对小线粒体基因组的分析只能提供有限的信息,Pääbo面临着对尼安德特人核基因组测序的巨大挑战。这时,他得到了在德国莱比锡建立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工作机会。在新的研究所,Pääbo和团队稳步改进了从古骨遗骸中分离和分析DNA的方法。该研究小组利用了新的技术发展,使DNA测序非常高效。Pääbo还聘请了几位在种群遗传学和高级序列分析方面具有专业知识的关键合作者。他的努力是成功的。Pääbo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并在2010年发表了首个尼安德特人基因组序列。对比分析表明,尼安德特人和智人最近的共同祖先生活在大约80万年前。
图2 A. Pääbo从灭绝的古人类骨骼标本中提取DNA。他首先从德国的尼安德特人那里获得了一块骨头碎片,尼安德特人就是在这个地方命名的。后来,他使用了西伯利亚南部丹尼索瓦洞穴的一根指骨,丹尼索瓦人就是在这里命名的。B.显示智人和已灭绝的古人类之间的进化和关系的系统发育树。系统发育树还说明了Pääbo发现的基因流。
Pääbo和同事现在可以调查尼安德特人和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现代人之间的关系。对比分析表明,尼安德特人的DNA序列与来自欧洲或亚洲的同时代人类的DNA序列更相似,而不是来自非洲的同时代人类。这意味着尼安德特人和智人在几千年的共存中进行了杂交。在现代具有欧洲或亚洲血统的人类中,大约1-4%的基因组来自尼安德特人(图2)。
一个轰动的发现:丹尼索瓦人
2008年,在西伯利亚南部的丹尼索瓦洞穴中发现了一块4万年前的指骨碎片。这块骨头含有保存非常完好的DNA,,Pääbo的团队对其进行了测序。结果引起了轰动:与所有已知的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的DNA序列相比,这个DNA序列是独一无二的。Pääbo发现了一种以前不为人知的古人类,被命名为丹尼索娃。与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同时代人类的序列比较表明,丹尼索瓦人和智人之间也发生过基因流动。这种关系首先在美拉尼西亚和东南亚其他地区的人群中被发现,那里的个体携带高达6%的丹尼索瓦人DNA。
Pääbo的发现使人们对人类进化史有了新的认识。当智人离开非洲时,至少有两个灭绝的古人类种群居住在欧亚大陆。尼安德特人生活在欧亚大陆的西部,而丹尼索瓦人居住在大陆的东部。在智人在非洲以外的扩张和向东迁移过程中,他们不仅与尼安德特人相遇并杂交,还与丹尼索瓦人相遇并杂交(图3)。
图3 Pääbo的发现提供了关于智人从非洲迁移到世界其他地区时世界人口是如何分布的重要信息。尼安德特人生活在欧亚大陆的西部,丹尼索瓦人生活在东部。当智人遍布非洲大陆时,“混血儿”就出现了,并在我们的DNA中留下了痕迹。
古基因组学及其相关性
通过开创性的研究,Pääbo建立了一门全新的科学学科——古基因组学。在最初的发现之后,他的团队已经完成了对灭绝古人类几个额外基因组序列的分析。Pääbo的发现建立了一个独特的资源,被科学界广泛利用,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进化和迁移。新的有力的序列分析方法表明,古代古人类可能也与非洲的智人混合。然而,由于古老的DNA在热带气候下加速降解,非洲已经灭绝的古人类的基因组还没有被测序。
幸亏有了Svante Pääbo的发现,现在,我们已经了解到,来自人类已灭绝的亲戚的古老基因序列影响着当今人类的生理机能。其中一个例子就是丹尼索瓦人的EPAS1基因,它赋予了在高海拔地区生存的优势,在现在的藏族人中很常见。另一个例子是尼安德特人的基因影响我们对不同类型感染的免疫反应。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独一无二的人类?
智人的特点是其创造复杂文化、先进创新和具象艺术的独特能力,以及穿越开阔水域并传播到地球各地的能力(图4)。尼安德特人也群居生活,拥有巨大的大脑(图4)。他们也使用工具,但在数十万年的时间里,这些工具的发展很少。智人和我们已经灭绝的近亲之间的基因差异一直是未知的,直到通过Pääbo的开创性工作才被识别出来。正在进行的大量研究集中在分析这些差异的功能含义,最终目标是解释是什么使我们成为独一无二的人类。
图4 Pääbo的开创性工作为解释是什么使我们成为独一无二的人类提供了基础。
过去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名单
2021年——美国科学家David Julius、Ardem Patapoutian获奖,获奖理由是“发现温度和触觉的受体”。
2020年——美英三位科学家Harvey J. Alter、Michael Houghton、Charles M. Rice获奖,获奖理由是“发现丙型肝炎病毒”。
2019年——美英三位科学家William G. Kaelin Jr、Sir Peter J. Ratcliffe和Gregg L. Semenza获奖,获奖理由是“发现了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的可用性”。
2018年——美国科学家James P. Allision和日本科学家Tasuku Honjo获奖,获奖理由是“发现了抑制负面免疫调节的癌症疗法”。
2017年——三位美国科学家Jeffrey C. Hall、Michael Rosbash和Michael W. Young获奖,获奖理由是“发现了调控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
2016年——日本科学家Yoshinori Ohsumi获奖,获奖理由是“发现了细胞自噬机制。”
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奖,获奖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另外两位获奖科学家为爱尔兰的William C. Campbell和日本的Satoshi ōmura,获奖理由是“有关蛔虫寄生虫感染新疗法的发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小知识
——从1901年到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共颁发了112次。未颁发的9年分别是1915、1916、1917、1918、1921、1925、1940、1941、1942年。
——112次颁奖中,39次为单独获奖者,34次为2人共享,39次为3人共享。
——从1901年至2021年,共224人获奖。
——最年轻的获奖者是加拿大科学家Frederick G. Banting,1923年因“发现胰岛素”获奖,时年32岁。
——最年长的获奖者是美国科学家Peyton Rous,1966年因“发现肿瘤诱导病毒”获奖,时年87岁。
——224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有12位女性。分别是1947年的Gerty Cori,1977年的Rosalyn Yalow,1983年的Barbara McClintock,1986年的Rita Levi-Montalcini,1988年的Gertrude B. Elion,1995年的Christiane Nüsslein-Volhard,2004年的Linda B. Buck,2008年的Françoise Barré-Sinoussi,2009年的Elizabeth H. Blackburn和Carol W. Greider,2014年的May-Britt Moser,以及2015年的屠呦呦。
——截至2021年,无人获得过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次及以上。
——自1974年始,诺贝尔委员章程明确规定,诺贝尔奖不颁发给去世科学家,除非去世发生在诺奖委员会发布获奖公告之后。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例外。当时诺奖委员会发现,当年获奖者之一Ralph Steinman,在获奖消息公布三天前已经去世。诺奖委员会研究章程后宣布,诺贝尔奖仍然颁发给Ralph Steinman,因为组委会发布获奖公告时并不知晓他的去世消息。
——诺奖史上的“家庭”诺奖。
夫妇:Gerty Cori和Carl Cori夫妇获得194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May-Britt Moser和Edvard I. Moser夫妇获得2014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父子:Arthur Kornberg获得195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其子Roger D. Kornberg获得200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兄弟:Jan Tinbergen获得196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其弟Nikolaas Tinbergen获得197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推荐内容
-
天天快资讯:刚刚,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
看热讯:第五届中国先进技术转化应用大赛启动 涉空天海洋装备等领域
-
每日播报!香港航天专家:选拔载荷专家是香港发展航天科技的契机
-
每日视讯:高温寒潮预警齐发!南方热如盛夏北方剧烈降温 这些地方雨不断
-
焦点报道:2022年诺贝尔奖今起陆续公布 “开奖周”日程一览
-
全球快消息!我国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已于近期启动
-
天天热点评!那些与疾病抗争的故事,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倒计时
-
世界实时:史上最早寒潮预警!国庆中东部迎大降温 揭秘你不知道的寒潮真相
-
【世界新要闻】2022年诺贝尔奖将从10月3日起陆续揭晓
-
热讯:“羲和号”:步入“探日”时代
-
天天看点:破译古人类的“多彩生活”
-
当前消息!四川陕西等地有较强降水 江南江汉等地将有高温天气
-
世界通讯!哈工大研制模拟测试系统助力问天实验舱成功转位
-
世界焦点!“探索二号”科考船正在执行装备海试任务
-
环球通讯!屡遭实验结果不符预期,青椒突破瓶颈后发Science
-
【天天时快讯】深空测控系统:捕捉太空的声音
-
环球视讯!中科院四代科研人接力为黑土粮仓扎起“绿色栅栏”
-
环球快播:国庆假期降雨高温冷空气轮番上阵,需注意天气变化安全出行
-
世界最新:中国空间站成功完成“太空泊车”,上海航天专家揭秘背后高科技
-
全球播报:十月天宇大片扎堆:哈雷彗星的礼物“抵达”地球
-
天天最新: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在中国空间站为新中国庆生
-
观焦点:国庆假期首日华北黄淮有强降雨 南方高温持续发展
-
焦点速看: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即将揭晓,权威专家为您全面解读!
-
环球热点!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即将揭晓,权威专家为您全面解读!
-
焦点资讯: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即将揭晓,权威专家为您全面解读!
-
焦点资讯:中外合作研究:北美未来气候变化速率或超过小麦育种效率
-
天天通讯!研究揭秘传统靛蓝染缸里的生物发酵机制:所使用植物达80种
-
每日精选:我国首次在青藏高原开展大型无人机人工增雪补冰试验
-
环球观察:从“一”到“L”,问天实验舱如何成功转位?
-
世界动态:集美大学科研团队:气候变化下海冰退缩是导致北冰洋快速酸化的幕后推手
-
当前通讯!美国探测器“朱诺”首次传回木卫二照片
-
焦点消息!问天实验舱成功转位 中国空间站组合体转为“L”构型
-
焦点讯息:10月份及国庆期间全国自然灾害风险形势发布
-
环球通讯!曾当面叫板导师!“科学探索奖”得主吕奔:打破科研“稳态”
-
当前速讯:邵新宇院士任湖北省副省长
-
世界观速讯丨我国成功实施问天实验舱转位
-
【环球速看料】“科学与中国”20周年第三场科普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
【热闻】全球最大液流“电力银行”10月上线
-
最新:拉尼娜事件是否会导致我国今年出现寒冬?专家回应
-
全球微速讯:2022年度“邵逸夫奖”颁奖 多国科学家获奖
-
当前滚动:《自然》子刊:中国团队首创新算法,让细胞与计算机直接“对话”
-
热点!全自动月壤资源化利用 有望助力人类向外定居
-
环球聚焦:中国气象局:南方旱情短时间内无明显缓解趋势
-
今日讯!我的科学观|张双南:科学的精神是“质疑、独立 、唯一”
-
世界热文:中国学者大规模队列研究证实:空气污染增加罹患心血管代谢性疾病共病风险
-
当前热议!10月下旬我国西部可见日偏食天象
-
全球今日报丨美国登月火箭“下台”避飓风 年内三次推迟发射
-
【世界播资讯】首款网格结构纳米电子皮肤面世
-
观速讯丨“国之重器”助民族挺起脊梁
-
环球微头条丨相约浩瀚太空,逐梦航天强国
-
天天快资讯:刚刚,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
看热讯:第五届中国先进技术转化应用大赛启动 涉空天海洋装备等领域
-
真我BudsAir3Neo续航怎么样?真我budsair3neo有降噪吗?
-
三星GalaxyZFold4有什么配色 三星galaxyzfold4是双卡双待吗
-
红米K50Ultra性能怎么样?红米k50ultra多少倍变焦?
-
真我GT2大师探索版电池耐用吗 真我gt2大师探索版发热严重吗
-
真我笔记本Air日常体验怎么样?真我笔记本增强版打游戏怎么样?
-
小米12spro为什么安装不了软件?小米12sPro触控采样率多少?
-
RedmiK50系列史上最强标准版限时特惠 限时闪降100元
-
国产操作系统openEuler发布新版本更新 鸿蒙欧拉实现互联互通
-
每日视讯:高温寒潮预警齐发!南方热如盛夏北方剧烈降温 这些地方雨不断
-
焦点报道:2022年诺贝尔奖今起陆续公布 “开奖周”日程一览
-
每日播报!香港航天专家:选拔载荷专家是香港发展航天科技的契机
-
全球快消息!我国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已于近期启动
-
天天热点评!那些与疾病抗争的故事,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倒计时
-
【世界新要闻】2022年诺贝尔奖将从10月3日起陆续揭晓
-
世界实时:史上最早寒潮预警!国庆中东部迎大降温 揭秘你不知道的寒潮真相
-
当前消息!四川陕西等地有较强降水 江南江汉等地将有高温天气
-
天天看点:破译古人类的“多彩生活”
-
热讯:“羲和号”:步入“探日”时代
-
世界通讯!哈工大研制模拟测试系统助力问天实验舱成功转位
-
世界焦点!“探索二号”科考船正在执行装备海试任务
-
【天天时快讯】深空测控系统:捕捉太空的声音
-
环球通讯!屡遭实验结果不符预期,青椒突破瓶颈后发Science
-
孩子由被动教到主动学,只因家长选对阿尔法蛋AI词典笔!
-
环球视讯!中科院四代科研人接力为黑土粮仓扎起“绿色栅栏”
-
环球快播:国庆假期降雨高温冷空气轮番上阵,需注意天气变化安全出行
-
全球播报:十月天宇大片扎堆:哈雷彗星的礼物“抵达”地球
-
世界最新:中国空间站成功完成“太空泊车”,上海航天专家揭秘背后高科技
-
天天最新: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在中国空间站为新中国庆生
-
观焦点:国庆假期首日华北黄淮有强降雨 南方高温持续发展
-
焦点资讯: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即将揭晓,权威专家为您全面解读!
-
焦点速看: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即将揭晓,权威专家为您全面解读!
-
环球热点!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即将揭晓,权威专家为您全面解读!
-
焦点资讯:中外合作研究:北美未来气候变化速率或超过小麦育种效率
-
天天通讯!研究揭秘传统靛蓝染缸里的生物发酵机制:所使用植物达80种
-
每日精选:我国首次在青藏高原开展大型无人机人工增雪补冰试验
-
当前通讯!美国探测器“朱诺”首次传回木卫二照片
-
环球观察:从“一”到“L”,问天实验舱如何成功转位?
-
世界动态:集美大学科研团队:气候变化下海冰退缩是导致北冰洋快速酸化的幕后推手
-
焦点消息!问天实验舱成功转位 中国空间站组合体转为“L”构型
-
【环球速看料】“科学与中国”20周年第三场科普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
当前速讯:邵新宇院士任湖北省副省长
-
世界观速讯丨我国成功实施问天实验舱转位
-
环球通讯!曾当面叫板导师!“科学探索奖”得主吕奔:打破科研“稳态”
-
焦点讯息:10月份及国庆期间全国自然灾害风险形势发布
-
CIFST第2届“科拓生物杯”益生菌科普知识竞赛“科普短视频”复赛顺利进行中
-
入门即高配 起步即升舱!全新一代瑞虎7 PLUS配置曝光令对手颤抖!
-
罗德与施瓦茨联合清华大学、行晟科技等多家单位开展RIS技术试验
-
Bobbi Brown登场抖音电商,超级品牌开业盛典引领新风向
-
米家智能空气炸烤箱上市,一机多用打开烹饪新世界
-
【热闻】全球最大液流“电力银行”10月上线
-
最新:拉尼娜事件是否会导致我国今年出现寒冬?专家回应
-
全球微速讯:2022年度“邵逸夫奖”颁奖 多国科学家获奖
-
热点!全自动月壤资源化利用 有望助力人类向外定居
-
当前滚动:《自然》子刊:中国团队首创新算法,让细胞与计算机直接“对话”
-
环球聚焦:中国气象局:南方旱情短时间内无明显缓解趋势
-
iQOO10系列采用什么散热 iqoo10的屏幕属于什么档次的屏?
-
小米12SUltra冲击高端成功了吗 小米12sultra电池耐用吗?
-
小米12TPro真机照泄露 搭载骁龙8+旗舰处理器
-
ColorOS正式发布10月升级适配计划 OPPOFindX3系列10月31日公测
-
小米12spro游戏散热怎么样?小米12spro的屏幕是2k吗?
-
iQOO10pro支持NFC吗?iqoo10pro信号怎么样?
-
小米12SUltra怎么设置出厂模式?小米12sultra电池耐用吗?
-
真我GT2大师探索版玩游戏散热怎么样 真我gt2大师探索版有红外线功能吗?
-
努比亚Z40SPro充电怎么样 努比亚z40spro有红外功能吗?
-
iQOO10Pro游戏功耗怎么样 iqoo10pro充满电要多久?
-
世界热文:中国学者大规模队列研究证实:空气污染增加罹患心血管代谢性疾病共病风险
-
今日讯!我的科学观|张双南:科学的精神是“质疑、独立 、唯一”
-
水资源保卫战打响 高交会要“放大招”了
-
未满18周岁不可做近视手术怎么办?杭州仁树医疗专家给出可靠建议
-
全球今日报丨美国登月火箭“下台”避飓风 年内三次推迟发射
-
当前热议!10月下旬我国西部可见日偏食天象
-
环球微头条丨相约浩瀚太空,逐梦航天强国
-
【世界播资讯】首款网格结构纳米电子皮肤面世
-
观速讯丨“国之重器”助民族挺起脊梁
-
即时:81岁院士,讲了一门“比春运火车票还难抢”的课
-
环球讯息:29岁CNS大满贯!他来自这个“夸夸”课题组
-
焦点速递!中国标准地层剖面实物地质资料中心项目长沙奠基
-
环球要闻:北京研发经费投入十年来年均增长10.6%
-
小米发布首款5000mAh口红充电宝 售价129元起
-
小米Civi2如期而至 首款搭载前置多色温四柔光灯的手机,
-
iqoo10pro怎么设置健康码 iqoo10pro是曲面屏吗
-
小米12Pro天玑版系统怎么样 小米12pro是曲面屏吗?
-
iqoo10怎么打开NFC呢?iqoo10的屏幕属于什么档次的屏
-
荣耀平板8系统怎么样 荣耀平板8可以插电话卡吗
-
一加AcePro跑原神帧率稳定吗 一加ace是什么屏幕
-
小米12SUltra采用什么解锁方式 小米12sultra的镜头镜片是什么?
-
一加AcePro性价比高吗?一加AcePro的电池容量是多少?
-
实时:郝海平任中国药科大学校长
-
一加10RT跑分是多少?一加10rt是曲面屏吗?
-
快资讯:距今约百万年!湖北新发现保存完整直立人头骨化石
-
全球今头条!“鲲龙”AG600M灭火机完成投汲水试验
-
【天天新要闻】模仿生物学将粒子自组装提升到新水平
-
全球最资讯丨脂肪中小分子“作恶”,影响糖尿病患者认知
-
【播资讯】“奥鹿”已在越南沿海登陆 海南台风预警降为四级
-
今日关注:天津大学研究成果:未来“胶囊医生”有望代替肠镜检查
-
米家透明蒸汽电饭煲惊艳上市,揭开电饭煲创新之谜
-
引领智慧安全未来!成都易训助力企业工伤保险培训
-
环球今热点:二维拓扑材料内发现新奇电子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