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10月6日电 题:“中国学生”谈诺贝尔奖得主沙普利斯:他很牛,却很谦虚

中新网记者  郑莹莹

“他(导师沙普利斯)很牛,却很谦虚,总是说自己不知道什么,不说自己知道什么,人非常谦和。”四年前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中国学生”董佳家曾这么评价自己的导师——诺贝尔奖得主卡尔·巴里·沙普利斯(K. Barry Sharpless)。


(相关资料图)

四年后,说起二摘诺奖的导师,挂在董佳家嘴边的还是这个词——谦虚。

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卡罗琳·露丝·贝尔托齐(Carolyn R. Bertozzi)、莫滕·梅尔达尔(Morten Meldal)和卡尔·巴里·沙普利斯(K. Barry Sharpless),以表彰他们“在点击化学和生物正交化学方面的发展”。81岁的沙普利斯时隔21年再摘诺奖,成为第五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人。

董佳家北京时间6日凌晨与在美国的沙普利斯视频通话时感觉导师很平静,跟平常没什么区别,“我开玩笑说,‘您又得诺奖了,至少可以带我去(颁奖典礼)现场见识一下。’他说没问题。”

“诺奖导师”身上又多了一个“诺奖”,作为学生,董佳家6日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开玩笑说,“这真是我人生的‘悲剧’,别人还有机会超越导师,我可能永远没机会了。”

董佳家在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沙普利斯教授实验室待了6年,2015年回到中国,成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员,2022年转到上海交通大学成为该校转化医学研究院的一名长聘教授。

2016年至2021年,沙普利斯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签约设立实验室,当时董佳家负责该实验室的管理与运转。

董佳家说,那时,沙普利斯每年有一段时间在上海度过,“谈不上指导,他很愿意跟别人分享想法、一起讨论问题,至于你能领悟多少,会不会去做,都是你自己的事情。”认识导师十多年,董佳家说这也是导师对他的态度。

导师一直鼓励董佳家超越他(导师)。“他很谦虚,常说自己没想到的也很多。”董佳家说。

2019年,董佳家作为通讯作者的一篇论文入选了当年Nature(《自然》)十大杰出论文,该论文揭示双击即可合成用于药物发现的化学库。

“他(导师沙普利斯)没想到,不然他就自己去做了。他很开心(我有了新发现),推动我一起发表了这篇文章。我跟学生也经常说,‘如果你做的东西都是董老师想到的话,那就是你人生的悲剧了。’”董佳家说。

当记者问董佳家,导师沙普利斯二度摘得诺奖后是否有下一个目标?董佳家反驳说,科研是没有目标的,它是一个寻找的过程,“科研一旦确定(具体)方向,基本就是‘死’去了。”

“科学就是非常有‘讽刺意味’的一个东西,你学习的是你想知道的,但你做的是你根本不知道或者还不知道的,正因这样才有意义。”董佳家说。

每年的诺奖盛事在引人瞩目之外,也让国人期盼中国科学家何时能在“诺奖舞台”崛起。董佳家说,我们国家原来比较注重培养技术工作者,这是成功的,现在随着国家发展及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我们也着急如何有更多重磅原创性科研成果、诺奖级科学家,“我个人觉得这个不能太着急,给中国多一点时间、多一点耐心,其实我们有很多聪明的、有能力的年轻人,他们需要运气,也需要更鼓励原创的科研评价体系。”

serendipity,翻译成中文,大意是“意外发现新事物”。董佳家说,这是沙普利斯教他的词,“serendipity与creative discovery(创造性的发现)是孪生兄弟。”

“专注力和好奇心,他(导师)同时都有,他一直在寻找让自己兴奋的新东西。”董佳家说。

2001年,沙普利斯凭借着在手性催化氧化反应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与另外两位科学家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但在颁奖典礼上,他却讲起跟当时得奖没有关系的“点击化学”。

他曾经告诉媒体:“我那些行不通的想法总是可以激发出更多的创意,失败一词已经从我的精神词典里删除了。如果说,我比大多数化学家有更多意外的发现,那是因为我会尝试一切可以做的事情。”

董佳家说从事科学的人,诚如导师沙普利斯所说的,需要拥抱“不确定性”,而且要非常享受这个探知的过程。

他至今留着那张导师赠予的剪报——一篇“六角恐龙”的报道,“真的有这种生物,它看上去有六只耳朵,我用它来提醒自己:世界上什么奇怪的事情都有。”(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