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12月21日,“中科院期刊分区表”——《2022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表》(简称“2022年分区表”)正式发布。
21日,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分区表项目团队成员陈福佑向澎湃科技介绍,中科院期刊分区表是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研究成果。2022年分区表只发布升级版结果,不再标注期刊影响因子,共设置了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的18个大类。订阅用户可通过账号和密码登录官网(https://www.fenqubiao.com)查询;同时,2022年分区表继续突出支持本土品牌期刊国际化的导向,比如提升中国期刊入选高区位的比例,扩大中国期刊入选基数(吸纳中国ESCI期刊进入分区表评价范围),提升弱势学科期刊分区结果等。
陈福佑介绍,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率先提出“分区”概念,形成了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期刊评价方案”——中科院期刊分区表,首次对国内外学术期刊在学科细分领域层面进行评价和影响力比较,对目前主流的1万多本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即《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或网络版)、SSCI(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中国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新兴资源引文索引)期刊进行评价和分区,且目前采用“期刊超越指数”,取代期刊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缩写IF),目前累计有500家机构订阅用户,包括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和国际出版商。
陈福佑解释说,2000年左右,文献计量学专家金碧辉研究员领导的科学计量学中心开始用“期刊分区”的思路解决评价问题。因为影响因子在学科上的差异比较大,比如,数学论文的影响因子较低,而生命科学的论文影响因子较高。在科研评价过程中,如果在生物方面发了影响因子是10的期刊,但在数学里面可能很难达到10的影响因子。这时候,如果在科研管理和评价的过程中直接使用影响因子,会存在上述一些“学科不可比”的问题。“我们在各个学科里面,根据它的评价指标,划分了4个区位,然后大致认为相同区位的期刊的水平是一致的。这样的话,第一个,解决了影响因子不可比的问题;第二个,科学家发文章还是尽量往顶级期刊去发,追求质量,比追求数量更重要。”
陈福佑表示,目前常见的对期刊的四等分统计评价是,前25%的期刊是第一区,其次的25%是第二区,依次类推。而中科院期刊分区表采用“金字塔”模式,让优秀期刊更加突出,其中,一区期刊仅占5%-10%;而50%的被评价期刊根据其影响力被归入四区期刊。对于62本综合期刊,2022年分区表先将综合性期刊的每篇论文划分到一级学科,然后计算每篇论文在相应学科的影响力,最后汇总整本期刊的影响力水平。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表于2004年首次公开发布基础版,2019年推出升级版。
如何使用中科院期刊分区表?
陈福佑向澎湃科技表示,目前主要有两方面应用。首先,它是获取文献和发表论文的一个参考。目前期刊特别多,选择什么样的期刊去发表文章?期刊分区表给大家提供了这样的参考体系,让你知道相应领域哪些期刊是优秀的期刊。有了这个认识和了解,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水平去选择要发表的期刊。高水平的成果要发表在高水平的期刊上面,才能跟全球更多高水平的科学家去交流和传播相关的科研成果。其次,在评价科研成果时,会基于期刊的影响力进行评价,比如使用中科院期刊分区表。在某些应用场景里,需要用期刊的水平,来综合衡量一组研究成果的水平。在对科研机构评价时,因为每一个机构都有很多论文,可以把该机构发表在高水平期刊上多少论文,以及一般水平的论文有多少,作为相关机构影响力的一个反映。对国家科研实力的评价也类似。现在在很多具体的使用过程中,比如科研管理部门规定称,一区期刊的论文有什么奖励或者评什么职称,考核及格需要几篇二区论文,这其实是一种折衷、妥协。因为每年要评这么多职称,要看这么多论文、成果,都组织专家去评审的话,成本很高。
陈福佑提醒,中科院期刊分区表旨在评估国际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可为学术投稿提供参考、为科研管理部门的宏观判断提供支撑,不建议任何单位和个人将分区表用于微观科技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