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还没过完,岩套的电话铃就一直响个不停,大伙儿都在跟他商量春节后的计划。

“肯定要出去,不过你们先别着急,等签了好的项目,我再回来带你们……”电话这头,岩套斩钉截铁地说。自他创业成功之后,村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希望跟着他出去闯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独具佤族特色的西盟县城。人民网 虎遵会摄

出生于1990年的岩套,是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勐梭镇他朗村的一个普通村民,因为热爱舞蹈,初中毕业后便跟着叔叔离开了西盟佤山,来到了杭州一家演艺公司,一边干活儿一边学习舞蹈。

“我们佤族是一个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民族。”岩套说,在离开村子之前,他经常跟着村民们一起唱歌跳舞,从小就在心里埋下了民族文化的种子。“16岁之前,我到过最远的地方就是西盟县城,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

然而,外面的世界并没有岩套想的那么好“混”。2006年8月,只有初中文凭的岩套刚进演艺公司就遇到了许多困难,专业舞姿就是其一,无奈只能从学徒、从最基础的东西慢慢学起。

“以前只是喜欢唱唱跳跳,出来才发现,要系统学习舞蹈还是挺难的,特别是一些专业的舞姿,一练就是好几个小时,每次都是抹泪坚持。”岩套说,也正是那时候的咬牙坚持,才换来今天的美好生活。

有志者事竟成。通过几年的努力,岩套凭借专业的技能,获得团队的认可。“2012年,我随团队加入到湖南桃花源古镇一家演艺公司,并成立‘西盟塔娜’团队。”岩套说,通过不断地努力,他的舞蹈技能又得到进一步提升,并于2019年晋升为公司领班。

音乐剧《阿佤人民再唱新歌》剧照。人民网 虎遵会摄

“出去十多年了,期间我也想过要退出这个行业,甚至还开过咖啡店、进过工厂,但最终还是因为热爱佤族文化,又回到了舞蹈艺术这条路……”岩套说,经过十几年的打拼,他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心里一直挂念着村里的兄弟姐妹,也想带他们出去闯一闯,一来可以解决就业问题,二来可以将佤族文化带出大山,与众共享。

2019年年底,岩套回到村里,组织了二十多名有意愿的村民加入到“西盟塔娜”团队。“虽然在外面闯荡了十几年,但第一次从老家带这么多人出去,还是有不少顾虑。”岩套说,教他们如何适应外面的生活,万一他们适应不了这份工作怎么办?团队的衣食住行如何解决……刚组建了团队,就遇到许多实际的困难。

正当岩套一筹莫展之时,西盟县人社部门主动联系了他,并根据西盟县出台的政策提供了一些帮助,打消了他的顾虑。“只要愿意跟我出去创业的兄弟姐妹,人社部门专门组织进行舞蹈培训。”岩套说,良好的技能培训,为后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出去没多长时间,跟他出去的人就与公司签订合同成为正式员工,每月底薪5500元。

“除了就业技能培训外,西盟县政府还为我们提供了资金上的帮助,给予了一定的交通补助和外出务工奖励,减轻了不少负担。”岩套说,若不是政府的帮助,这么多人的吃喝拉撒都是问题,他一时半会儿还难以解决。

就业是民生之本,早在2019年以前,西盟县就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并将其作为全县重点工作来抓,促进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平稳健康发展。

音乐剧《阿佤人民再唱新歌》剧照。人民网 虎遵会摄

“政府的关心和支持,是我们在外打拼的强大动力。除了一些政策的支持外,政府还时刻关心我们这些在外的务工人员,微信群里的一声声叮嘱,让我们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岩套说,今年春节前夕,西盟县委、县政府还专门召开了返乡务工代表座谈会,他还作为代表之一进行了发言。

如今,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生活也越来越好,大伙儿都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过上了想要的生活。“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我们长期在外工作不但开阔了眼界,还学到了许多发展致富的技能,希望将来有一天能回到西盟佤山,为家乡的发展作些力所能及的贡献。”岩套说。

“三年没回家过年了,这次回来,发现家乡的发展变化非常大,农村人居环境更好了,产业也发展起来了,父老乡亲发展的劲头更足了。”岩套说,家家户户都搞起了产业,肉牛养殖、林下魔芋种植、速生林种植等,发展得红红火火,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万元。

与其他产业相比,岩套更看重的还是村里的民族文化产业,佤族文化绚丽多彩,无论是音乐舞蹈还是衣食,都有其独特之处,深受各地游客青睐。

“这些年在外打拼,大伙儿靠的就是佤族文化。”岩套说,新的一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继续把佤族文化传播出去,让“钱包”鼓起来,同时让更多的人了解佤族文化,知道在祖国的西南边陲,还有一个热情好客的县,叫西盟佤族自治县;有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佤族。(虎遵会)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