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县10个乡镇的218个行政村与高校及分院结对“攀亲”;百余个领域与21所高校的19个院系签订合作协议;8家高校与镇村合作设立实践基地……去年以来,平定县为深入推进省校合作,按照我市“省校合作进农村”专项活动要求,把高校的人才请到基层,将他们的先进技术、先进理念引进来,使他们的科研成果、研究课题、专业技能在平定县的大地上开花结果。先进的文化理念、专业技术逐步渗入乡村的方方面面,乡村的发展活力得到进一步激活。
上下齐发力,层层力推省校合作。为了促成冶西镇与高校的全方位合作,平定县主要领导到山西农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为乡镇和高校“牵线搭桥”。通过主动对接、座谈沟通,冶西镇与高校相关院系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结合镇域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在合作方向、发展框架方面达成共识,为“省校合作进农村”专项活动开展起好步。
省校合作进农村,让许多基层干部看到了“智囊”进村的希望,许多干部紧抓机遇,马不停蹄地推进省校合作。去年12月2日,张庄镇党委负责人到山西农业大学与该校农学院专家对接,并签署了框架合作协议,以已设立的山西农业大学研究生钙果实习基地、山西农业大学新技术试验点、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科研试验示范基地为基础,在中药材、食用菌、小杂粮、果蔬种植等方面达成合作协议;10天后,张庄镇党委干部赴山西大学与山西省教授协会专家就发展意向、合作思路深入探讨,成功签署了合作协议。协会所辖的14个学科带头人将在教育、培训、技术等方面提供支持,并在更多领域寻求结合点和切入点。之后,他们又赴山西工程技术学院,与学院的工业设计与包装工程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分别签订合作协议,就镇域红色资源挖掘、红色文化宣传、美丽乡村建设及基层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开展合作。
在紧锣密鼓地推进省校合作中,随着一张张“引智”合作协议签署、一个个符合当地发展的实践基地建立,乡镇的长远规划和产业发展有了高校高端人才的智力支持,工业、农业、服务业企业的产业走向、产品营销等有了高端人才的“保驾护航”。
美丽乡村建设和红薯产业发展是巨城镇的两项主要工作。在省校合作中,全镇23个行政村与山西工程技术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签订合作协议,为各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前期策划、规划设计、课题研究、技术指导等全方位指导;半沟村、神子山村、岩会村等6个村与山西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签订协议,围绕巨城镇红薯产品优化、产业链延伸等方面开展合作,为红薯产业发展注入科技力量。
为了放大文旅资源优势,岔口乡与山西财经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对接制定相应旅游规划,并聘用山西财经大学文化旅游学院教授担任全乡11个行政村的旅游发展顾问。同时,阳泉开放大学在红育口村设立阳泉开放大学“师德师风建设实践基地”。
娘子关镇西武庄村、旧关村、上董寨村、下董寨村与晋中学院化学化工系签订协议,围绕石灰石、耐火黏土产业延链发展实际需求,合作培育“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城西村、磨河滩村、上董寨村、下董寨村等12个村与晋中学院美术系签订协议,围绕娘子关镇文旅开发、古村落发展规划、文物保护等领域合作开展产学研指导、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人才联合培育。坡底村、西武庄村、西塔堰村与晋中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在发展设施蔬菜、果树、艾草等种植产业以及农产品内涵提升、农业产业链延伸等领域密切合作,开展产学研指导、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人才联合培育。柏井镇与晋中学院在石灰石产业延链强链、紫砂产业发展方面达成合作意向,并将在柏井镇古驿道文旅开发、古村落发展规划、文物保护、农产品品牌包装、采风基地建立、钙基产业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继续探索合作。
山西四通祥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山西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平定县神农家庭农场与河北农业大学就蔬菜种植签订合作协议;山西晋婆婆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合作,为合作项目提供黑豆原料供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省校合作过程中,高校通过为村干部“加油充电”等方式,努力为乡村培育更多本土人才。
东回镇主动对接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寻求合作机会,引进高校人才,探索合作新方式。东回镇与山西工程技术学院签订省校合作协议,学院对全镇22个行政村环境治理、红色文化宣传、传统古村落保护等方面开展专题调研,为东回镇培训乡村技术人才,并在七亘村设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开展思政学习教育。
在省校合作进农村专项活动中,岔口乡立足提升村“两委”干部基层治理能力,建立人才需求清单。岔口乡分别与阳泉开放大学、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特殊教育系签订高校进农村提升村干部能力素质项目合作协议,请专家学者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开展“送教上门”活动等方式培训村干部,助力全乡开展乡村干部学历提升工程、专题能力素质提升工程,为村干部“加油充电”。
(任继萍赵瑞翟志洋)
(文章来源:阳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