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玉梅、胡蒋霞

吉水县盘谷镇同江村委会小江自然村紧邻赣江,这里因水得名,村民们世代依水而居。曾经的小江村饱受水患之苦,如今却实现了“一水两用、一亩双收、稻渔双赢”,昔日荒滩地如何变成了千家万户的“聚宝盆”?近日,记者来此一探究竟。

初夏的小江村,水田清澈如镜,倒映着远山与天空,白鹭飞舞、野鸭成群,吸引它们的正是水面下快速生长的小龙虾。同江村村支书陈细文告诉记者,因地势低洼,这片土地曾经十年九涝,“每年5月中旬左右涨水,有的地一年只能种一季水稻,有的甚至一季都种不了,只能撂荒。”2012年,当地政府对同江堤进行提升改造,加宽加高,并建设灌溉系统,为农田引入赣江上层清水。既解决了水患,又有了优质水源,优质的自然条件吸引来了一家彻底改变小江村生产模式的龙头企业。

2017年,吉水县盘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建立了“稻渔共生”的综合种养模式,这一模式以虾蟹的排泄物和生物肥料代替了传统化肥,虾蟹又能消除稻田里的害虫和杂草,实现了化肥、农药的零使用,产出的稻谷、虾、蟹品质好、价格高。

“以前我们村年轻人读完书大多选择外出打工,现在都想着回来。”村民陈辉早年在外务工经商,小有积蓄。2019年,瞄准“稻渔共生”的巨大潜力,他毅然回村,做回农民。“稻渔产业基地的专家、教授免费传授了种养技术,还持续提供技术指导,2020年我承包了350多亩地,一季虾一季稻,去年收入有几十万元。”陈辉笑着说。

荷包鼓了,小江村的颜值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去年我们开展了小江村精品示范点提升工程。在规划过程中,我们充分听取村民意见,成立了小江提升工程理事会,一方面拆除残垣断壁、危旧房,加宽道路,改善排污设施,另一方面充分保留本地特有的渔村文化和生活习俗。”据驻村工作队队长陈小梅介绍,去年以来,当地以老村整治、基础提升、文化浸润、农旅融合为总思路,开展了空心村整治,完善了厕所、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并依托稻渔基地产业特色和优美田园风光,打造了水稻插秧(收割)体验田、虾蟹垂钓区、古樟金鸡窝、篝火映月广场等近10处景点,全村面貌焕然一新。“今后,我们将重点打造文旅工程,做到让游客愿意来、留得住、玩得好,建设更加美丽富饶的新小江。”陈小梅说。

(文章来源:井冈山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