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青年先行
烈日灼灼,在湛江廉江市安铺镇夏插基地里,一片黄绿相间。正值玉米收割季,廉江市橙乡人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橙乡人家”)负责人麦丹头顶藤帽、身着长衣、脚踩胶鞋,丈夫黄均和与她一起,下田和农民一同采果。采、装、运一气呵成,中午前便将玉米运上广州等珠三角城市。
一路驱车,穿梭在石岭镇的龙飞村、车碑头村,安铺镇的老马村以及石城镇,“橙乡人家”的宣传牌随处可见。谁能想到,其掌门人麦丹,是一名从小都和农业农村不沾边的90后。
(资料图)
七年前麦丹放弃了珠三角的高薪工作,与丈夫黄均和一起回乡,走上农业创业之路。如今,“橙乡人家”是廉江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之一,打造了以廉江红橙为主等多个拳头产品,业务覆盖农产品种植、销售、推广等多个板块。
●南方日报记者许筱倩李恺莉刘稳
■奋斗者说
从外行“小白”转型成湛江农产品经销商、供应商前列,这些年一路走来并不容易,但也很有意义。现在创业的成本和门槛不算高,回乡创业的青年有很多。但我希望青年不要独立门户、闭门造车,而是找准自己的定位,同时通过合作进行思想上的碰撞,一起将产业做大做强。
从大城市到小乡村
夫妻毅然回乡走上创业路
在城里长大的麦丹,毕业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大四那年她通过实习顺利进入珠三角的一家外企工作。
工作、结婚、生子,原本麦丹以为自己会过上简简单单、按部就班的生活。直到2015年意外降临,麦丹走到了人生的分岔路口。
七年前,麦丹的母亲得了重病,她毅然辞了珠三角的高薪工作,背上行囊回到老家廉江照顾母亲。而她的男朋友,也是现在的丈夫黄均和也放弃了珠三角的事业,陪伴麦丹回到老家。也正是这一年,麦丹与农产品结缘。
当时正值过年期间,廉江人都会提着一两箱廉江红橙串门,麦丹家里亦是如此。廉江红橙皮薄肉多,清甜多汁,是廉江人送礼的选择之一。“但怎么在珠三角市场,廉江红橙的知名度和销量都不高?”从事外贸行业的麦丹心生疑惑,由此做农产品销售的想法在脑海中萌生。
经过调研,麦丹发现,廉江红橙在当地种植面积大、产量高、品质好,但是当地农户基本都是自产自销,缺乏统一的销路对接和推广。“农村从不缺种地的人,缺的是会销售的人,这不正是我擅长的方向吗?”麦丹认为凭借自己在外企累积的工作经验,可以帮助当地农户打开销路、让廉江红橙“走出去”,内心更坚定了做廉江红橙销售的想法。
“我有教师资格证,可以当老师,我也备考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但我还是想做喜欢和擅长的事情。”提起下乡调研的日子,麦丹感受到了许多乐趣。乡亲们都很接地气,每次她去调研总是喜欢和农民唠嗑,有时候行程赶顾不上吃饭,一些老人家还煮饭给他们吃。麦丹看到的风景,远不止乡间田野。只有脚踏实地走上这条路,才能真真切切感受到农民在干什么、他们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需要什么。
麦丹的父母并不支持她创业,她也犹豫过。“朝九晚五的生活不适合我,我想多出去走走看看,想用所知所学养活自己、也能帮助当地的农民。”麦丹说。
写故事拍视频
擦亮廉江红橙的招牌
果子是好果子,销量却提不上去,关键在于产品的认知度不够高。麦丹认为,首先要确立品牌,才能打开销路。而确立品牌,一靠故事、二靠包装、三靠推广。
红橙红橙、心想事“橙”。“既然我做的是农产品,那就得接地气。不要一味追求高大上,红橙有这么多‘好意头’,我的品牌也应该体现它的故事和价值。就叫‘橙’出不穷吧!”麦丹说,这既朗朗上口、耳熟能详,又包含了通过自己的力量将廉江红橙和其他农产品推广出去的含义。
确立品牌内涵、重塑品牌包装……要让产品打开知名度,推广是关键。如何让品牌“破圈”呢?这一问题困扰了麦丹许久。当年,“美拍”短视频在年轻人中相当流行,“何不借此拍视频将廉江红橙推广出去?”麦丹马上向大学导师请教,组团拍摄。
廉江红橙果肉鲜美,肉色呈橙红色。若果身有一条明显的红线,则更为甜美,还有人称其为“红线果”。“红线果可遇不可求,这不仅是在说橙子,不也在说良人难遇嘛!”
受到一根“红线”启发,麦丹想到不如就以爱情故事为载体,既能讲述廉江红橙的故事,又能一语双关。于是她立刻写下“以橙结缘”的剧本,并自导自演。其中有一场求婚的戏码,还由麦丹和黄均和亲自出演。
剧本一上线,便让廉江红橙火了一把。短短一个星期内吸引了30多名代理商前来加盟,截至目前已积累了200多个社群。新颖的宣传方式让销路一下就打开了,麦丹认为不能只借助一波流量赚快钱,要把拍视频坚持做下去。廉江红橙的挑选冷知识、让人意想不到的红橙寓意、红橙的“正确打开方式”……任何关于红橙的细节都是视频的素材。文案、剧本、拍摄……麦丹亲自上阵,打磨了一个又一个有趣的廉江红橙小故事。
那一年,廉江红橙实现了超过150万元的销售额。麦丹和黄均和自导自演的小故事也成了一段“佳话”。
从销售到种植
把“百果之乡”的品牌打出去
视频推广、企业对接、社区团购……销路打开了,烦恼却接踵而至。
产品品质参差不齐是当时暴露的一大问题。麦丹走访果园时发现,当地农户十分缺乏防虫害、育种等种植技术,因此果园面积虽大,品质却不统一,只做销售存在品控不一的弊端。而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建设自家的种植基地,从销售端倒逼生产端。“建基地是为了形成一个生产标准,让农户跟着我们学习种植技术、做订单农业,才能把握品控。”麦丹说。
2020年起橙乡人家设立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一方面,麦丹与相关部门一起流转撂荒地作为种植基地,与农户、种植合作社签订合同。“租给麦丹后,我每个月既可以收租金,又可以在家门口上班,何乐而不为?”石城镇村民党叔高兴地说。听到麦丹要建基地时,不少村民主动与她协商,签订租约,党叔正是其一。
另一方面,在已有基地搭建生产大棚,带动农户学习农业技术、发展农业种植。然而,夫妇二人多年来只懂销售,不懂种植。
为了学习种植技术,麦丹和黄均和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机会。做农产品这行就要回到农村中去,他们走进农产品展会、讲座和课堂,无论是本地农业推广部门的技术员,还是广东省农科院的专家,都是夫妇俩请教和学习的对象。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麦丹还高薪聘请了3名农业院校毕业的专业技术人员,驻扎基地指导生产,免费为周边群众提供种植技术,助农增收。“那时候到处跑,只要有讲座、能学习的地方都去了。”麦丹笑道。
如今,橙乡人家立足廉江延伸周边,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在廉江、雷州、遂溪流转土地3000多亩,建立8个生产基地,带动800余户村民发展农业种植。“麦丹为我们这10多个农村留守妇女提供家门口的就业机会,每年增收3万元以上。”在石岭镇的龙飞生产基地工作的陈姨很感激麦丹的帮助。
“于我们而言,建基地能够解决品质问题。于农户而言,能够帮助他们在家门口就业。于当地而言,流转大面积撂荒地还能变废为宝,一举多得。”黄均和介绍。
如今,除了廉江红橙之外,橙乡人家还开发了红心火龙果、贝贝南瓜、圣女果、燕窝果、荔枝、番薯等数十种“拿手”农产品,事业办得红红火火、风生水起。“廉江不止有红橙,我们要把‘百果之乡’的名头打出去!”麦丹自豪地说。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