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国内医药制造业的数据并不乐观,二级市场的估值在回调;国际上的情况也类似,甚至比国内的情况要糟糕。”日前,在广东省生物医药创新技术协会、广州市科技进步基金会主办的第四届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创新高峰论坛上,免疫学家、吉林大学教授朱迅发出如此感慨。
实际上,朱迅很早就预料到这一点,他是行业内出了名的“唱衰者”,多次公开炮轰创新药领域中资本催生泡沫、投资者击鼓传花、第三方机构为了企业上市不断做高企业估值等现象。
但朱迅又坚定看好中国创新药的未来。他说,这一波生物药领域的创业及投资红利已近尾声,未来的扛鼎之品还在孕育之中。从过往经验看,能够大卖的产品在靶点和适应症上都有独特之处。目前国内无论生物药还是小分子的布局都太过集中,同质化竞争很严重,未来药企要把适应症和靶点的选择作为首要考虑因素。
(相关资料图)
这一波生物药的创业、投资红利已接近尾声
数据统计,2015年以来,国内创新药上市公司走过三波牛市行情,同时紧跟着三波熊市调整。第一波行情是2015年初涨84%,随后最大调整幅度38%;第二波行情是2016到2018年中涨104%,随后最大调整幅度46%;第三波行情是2019年初到2020年涨190%,随后最大调整幅度47%。
牛市阶段中,一大批未盈利的生物制药企业在政策放开下涌入资本市场。2018年港交所18A上市规则生效,未有收入、未有利润的生物科技企业可以上市;2019年A股科创板开市,同样允许未有利润的创新药公司上市,这让一级市场大量资金涌入初创医药公司,希望能够“摘果子”。
在资本裹挟下,很多还没有盈利的公司、甚至没有产品上市的公司,市值都在百亿,甚至千亿以上。朱迅讲过他对创新药市场的“看空”案例——曾经一家中国Biotech(生物科技企业)上市时,它的药才刚获批上市不久。朱迅认为符合这家企业价值的市值是20亿美元上下,考虑到科创板的红利增加估值50%。结果上市当天,这家公司市值冲到近500亿元人民币。朱迅当时觉得这可“太惨”了,这是透支未来8~10年的发展。
朱迅曾经炮轰的“资本制造泡沫”、“资本抬高估值、创新药研发击鼓传花”等观点,都在现实中被证实。他也在上述论坛上表示,目前这一波生物药的创业、投资红利已接近尾声。
朱迅所说的生物药红利,是基于过去三四十年生命科学突破及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在这轮红利下,过去二十多年有很多“大药”出现。朱迅盘点了1996~2021年这25年间全球批准上市的药物,在2011~2021年累计销售额大于500亿美元的药物共13个,主要集中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抗肿瘤领域。其中大分子生物药占8席,专利到期后销售额依然居榜首。
其中TNF-α抑制剂就是一个典型,全球首个获批的全人源TNF-α单抗阿达木单抗在2003年上市后,累计销售额近2000亿美元,去年销售依旧超过200亿美元;PD-1和PD-L1也是这样的“大药物”。朱迅说:“前面的(红利)国内没赶上,PD-1赶上了末尾,但又遇上了降价。”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国内已获批14款PD-(L)1单抗登场,其中国产达到10种。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1年全球PD-(L)1抗体市场规模超过了330亿美元,同比上一年增长20.43%。PD-(L)1赛道产品保持正增长势头,已成为全球仅次于TNF-α(352亿美元)的第二大靶向药物。
米内网数据显示,2022年Q1国内重点省市公立医院PD-(L)1抗体市场规模超过6亿元,较上一年同期增长61.57%,其中国产药占据64%,进口原研药占36%。目前国内已提交上市/临床申请的国产PD-(L)1单抗已超过30个。
未来药企要把适应症、靶点选择作为首要考虑因素
尽管多次“唱衰”当下的创新药行情,朱迅依然对中国创新药的未来坚定看好。他在此前的采访中提过,不看好的是这一波“资本催生”的创新药创业及投资逻辑,更认同“研发、临床价值和市场”这种最原始、更接近本质的创新药的发展路线。他也在上述论坛上反复强调,创新药的逻辑是“科学驱动为主、技术驱动为辅”。
当资本、价值回归理性,抗体药物经历了三个阶段后,第四阶段的红利又将是什么?朱迅觉得眼下热门的双抗、ADC、Car-T、IG相关药物和生物类似药,都可能不是最佳答案。他觉得这样的“大药”要满足如下要素——投入期越短越好,打破平衡点越早越好、上升速度越快越好、销售峰值保持的时间越长越好,有竞品出现销售额下降越慢越好。
“产品一旦上市,市场份额、销售额是唯一鉴定标准,未来的扛鼎之品还在孕育之中。”朱迅认为,能够大卖的产品在靶点和适应症上有其独特之处,目前国内无论生物药还是小分子的布局都太过集中,同质化竞争很严重,未来药企要把适应症和靶点的选择作为首要考虑因素。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随着双抗技术越来越成熟,今年双抗药物进入爆发期,截至目前全球共有9款双抗药物,其中有5款在2022年获批。而在国内,目前只有康方生物(HK09926,股价31.30港元,市值263亿港元)1家企业有双抗产品上市。但在它背后,截至目前,有超过100家企业在该领域有所布局,涉及产品多达300余个。无独有偶,ADC、CAR-T赛道上,越来越多的药企涌入同靶点、同适应症,正面交锋只会愈加频繁。
朱迅总结,生物医药的机会已经在路上,“在充满机会的年代,最大的机会不是机会本身,而是打破昨天的逻辑,把握今天的逻辑,洞悉未来的逻辑”。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