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如何赋能乡村振兴,一直是社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焦点问题。


(资料图)

此前,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国家乡村振兴局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意见》,要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推进全流程数字化的移动展业,支持涉农主体通过线上渠道自主获取金融服务,打造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服务模式,破解农村偏远地区网点布局难题。

作为普惠金融的主力军之一,邮储银行广州市分行涉农贷款结余超63亿元,秉承“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以金融科技赋能服务,大力推动“三农”金融数字化转型,向传统金融服务中注入科技力量。

推动“信用村”建设

大数据构建农村数字普惠基石

一直以来,数字化程度低、科技水平落后等问题是乡村振兴的拦路虎。没有足够的数据基础,贷款申请难以通过银行风控系统。这意味着,建设农村信用体系,构建农村数字普惠基石的工作迫在眉睫。

为降低乡村用户的授信难度,提升农村金融的服务效率,邮储银行广州市分行建立“信用村”、评定“信用户”,发展面向郊区、乡村用户的数字普惠金融,有效解决乡村金融服务过程中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扩大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

花都区炭步镇从事水产养殖业的任先生说道:“以前资金不够,主要向亲戚朋友借,但钱好借、情难还。”就在任先生因为资金周转而苦恼之际,没过多久事情便出现转机,任先生在邮储银行广州市分行顺利申请了一笔30万元贷款,这归功于“信用村”建设政策。

2020年12月30日,邮储银行广州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花都支行揭牌成立,标志着邮储银行系统内全国首家绿色一级支行落户花都,而如今花都支行也成为邮储银行广州市分行首个信用村创建、首个信用村授牌、首批信用户评定授牌的支行,成功开辟信用村建设新领域。

邮储银行广州市分行相关负责人透露,为了试点工作进展顺利,银行也下了不少“苦功夫”。花都支行此前与当地镇政府及村支两委汇报沟通,提前做好信用村储备工作,同时将信用村建设与特色信贷业务“极速贷”“创业贷”有效结合,三农服务品牌进一步提升。

“只要你是做实事、讲诚信的人,申请贷款就不难。”任先生表示。邮储银行的“信用村”建设属于整村授信模式,主动上门,为“信用村”农户提供利率优惠、流程优化的“双优”服务。

邮储银行广州市分行正积极推进整村授信工作。重点围绕普通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运用科技手段,全面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息采集和主动评级授信,实现线上信息采集、系统自动评分、分级和预授信等功能,扩大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覆盖面,构建农户信息大数据平台,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体系,把“信用村”建设融入乡村治理和产业发展。

同时,邮储银行广州市分行对信用户的授信额度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循环支用、动态调整”的方式,稳扎稳打落实纾解农户“贷款难”的问题。

通过邮储银行广州市分行工作人员前期走村入户,批量开展信息收集与调查、农户信用等级评定等工作,截至目前,广州地区已经覆盖超1000个“信用村”,评定信用户超20000户。

数字化助力审核

农业特色信贷助力高效贷款

数字化助力审核,让金融促进农业高质量、高效率发展。

邮储银行广州市分行坚持服务“三农”的定位,聚焦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重点服务主体,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深入推动惠农工作。聚焦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农担贷”“保证保险贷”“惠农经营贷”等特色涉农贷款,为客户提供专业涉农贷款服务。

根据各区产业资金需求特点,邮储银行广州市分行“定制化”设计特色信用村信用户的服务方案,“抵押物”不再是银行贷款的唯一标准,不同资产背景的农户都能得到邮储银行定制化的信贷支持。

来自广州郊区的段先生便是其中之一。段先生在广州经营小盆栽种植生意,如今是第六年。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为适应需求端变化,大棚翻新扩建计划迫在眉睫。但问题在于段先生在本地没有可用于抵押的房产,一时间又无法找到合适的保证人。

在熟人推介邮储银行的“农担贷”后,邮储银行信贷客户经理迅速落实现场尽职调查工作,同时协调推进审查审批环节,与省农担公司保持积极沟通。整个农担贷款获批只花了短短5天。

“多亏邮储银行这笔30万元的‘农担贷’,速度快利息也低,真的非常感激,”提起这笔解了燃眉之急的贷款,段先生赞不绝口。

“农担贷”是邮储银行广东省分行与广东省农业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推出的担保贷款,由广东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提供贷款担保,主要面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额度最高300万元,贷款期限最长3年。

邮储银行广州市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进一步优化信贷产品要素,提高农户贷款业务办理效率,进一步提升服务“三农”水平,助力乡村振兴。截至2022年9月底,邮储银行广州市分行涉农贷款余额635594.39万元,年净增114771万元。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