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行业不是遍地黄金,但只要突破瓶颈约束,未来还是非常值得期待。

“新能源产业是不是想象中的遍地黄金,未来的空间到底有多大?全民投资新能源会不会出现批量的烂尾楼现象?新能源发展是否有硬性约束,能否有效突破瓶颈?”

日前,在由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资本研究院发起的21世纪卓越董事会系列活动“21世纪卓越董事会(新能源产业专场)——新能源赛道的技术力量与趋势机遇”主题研讨会上,作为新能源行业从业者的东旭蓝天董秘王正军从新能源实践角度探讨了目前新能源消纳困境再平衡、新能源瓶颈问题如何突破等热点话题,引起众多与会者、行业投资者的关注。


【资料图】

(图说:21世纪卓越董事会在京召开)

全球上演新能源盛宴

王正军分析称,在“双碳”目标的鼓舞下,全球新能源发展突飞猛进,欧洲受俄乌冲突的影响,煤、油、气、电价格飙升,新能源成为了救命稻草;美国在绿色新政的刺激下,新能源成为了能源政治正确的风向标;欠发达国家传统能源,特别是新增煤电严格受到限制,新能源被动成为能源的主要增量。

在中国,“双碳”热也火遍了大江南北,新能源的分布式、互补式、集中式、大基地风起云涌,各路豪杰都跑马圈地,都在等待着分享新能源盛宴,特别的是,光伏、风电包括海上风电不再需要补贴,已可以与传统电力同台竞争,新能源随时翻盘可能即将成为全球新能源的主导力量。

据王正军介绍,欧洲作为全球新能源应用的第一梯队,自2019年《欧盟绿色协议》达成以来,欧盟各国纷纷表态,在205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 2019年欧洲年新增光伏装机环比增长超100%,接近22 GW,年新增风电15.2 GW。

在美国,拜登政府上任第一天就宣布重返《巴黎气候协定》,并在当年推出《合并拨款法》和《2020年能源法案》,不断支持新能源投资建设。

在中东地区,土地资源廉价、光照资源丰富且项目授信极高,一直是全球光伏最低电价记录的诞生地。根据该地区各国公布的《2030愿景》统计,该地区新能源还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东南亚的越南自2018年开始,光伏装机高速增长。2018年初,越南光伏装机容量仅134 MW,按照越南政府的规划,到2025年光伏装机容量将达到4GW,但截至2020年底,越南累计光伏装机已超过16GW。

在欠发达地区,如非洲,一方面在全球“双碳”目标的政治导向下,传统火电站的投资受限,另一方面受益于全球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非洲甚至有跨过化石燃料直接使用清洁能源的趋势。

在中国,随着“双碳”目标提出,新能源装机规模更是突飞猛进,截至2021年底,中国风光发电装机规模比2012年增长了12倍左右,新能源发电量首次超过1万亿千瓦时,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已突破11亿千瓦,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均居世界第一。

新能源热潮下,全球资本市场反应强烈,投资者蜂拥而入,各类新能源公司股价屡创新高,全球新能源ETF自2020年的低位上涨近3倍。在中国,各种“茅”的称号在新能源产业链不断涌现。同时,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模式也在不断壮大、创新,从分布式到集中式,从多能互补到清洁能源大基地,从单一绿电制氢到“氢-电”耦合,新能源与我们的生活愈发紧密。

高速发展下的思考

王正军认为,在新能源发展与此迅猛之下,市场也不乏有一些担心,新能源的高速发展,行业一些困境、可能的瓶颈问题依然存在,投资者难免产生新能源产业是不是遍地黄金,未来空间有多大,全民投资新能源会不会出现批量“烂尾楼”现象,新能源发展是否有硬约束,能否有效突破瓶颈等疑问。

王正军分析认为,这是因为新能源“靠天吃饭”的属性决定了其具有波动性、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目前大规模的新能源接入已给电力平衡带来极大压力,造成新能源消纳困境。比如越南地区已出现消纳难题,根据越南工贸部发布的《2021-2030年电力规划草案》,在十年内(2021年—2030年)不再新建大型集中式光伏项目,保持目前的8736兆瓦装机容量不变。

而在中国,目前各类政策、市场乃至技术手段也纷纷上场,试图解决这一难题,主要的手段可以归结为四大类。

一是强制性储能政策。全国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通过在发电侧配置规模不等的储能电站来满足电网稳定性要求。目前,全国除黑龙江、四川、云南和重庆外,对于大型电站并网已均有储能配置要求。随着新能源占比的进一步提升,储能配置的要求还将进一步提升。

二是力推竞争性配置上网。国家这一政策的初衷是旨在促进良性竞争,尽早实现平价上网,也是国际的通行做法,但在国内似乎有些“过犹不及”。在预设并网容量的前提下,除储能配置和上网电价外,“当地贡献”如当地投资、生态治理、股权分红、甚至慈善捐赠也成为竞争性要求,但是这样的“内卷”只能限制新能源的发展规模。

三是新能源纳入电市场交易。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2030年新能源将全面参与电力市场交易,但在当前连“隔墙售电”都未能打通的情况下,这一措施道长且阻。

四是鼓励参与辅助性服务。削峰填谷、调频调压、无功调节等辅助服务确实能提升新能源的消纳份额,但是目前补偿费用是由发电侧并网主体分摊,换言之,新能源发电商是辅助服务各种配套设备投资的承担者。事实上,辅助服务应将其成本分摊至电力系统中从发电侧到用电侧的所有主体,比如峰谷电价已经体现了电力的时间价值,消费侧完全可以通过购买储能设备实现降本甚至套利。

国内而言,电力现货市场仍在发展初期,省内现货市场还未在全国范围建设完成,省间现货市场刚刚起步,辅助服务市场及其价格机制尚未理顺,一方面难以调动社会资本参与辅助服务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新能源企业也难以采购到“物美价廉”的优质辅助服务。

此外,不断上涨的土地租金与原料价格、日趋严苛的用地政策及地方政府毫不含蓄的“花式诉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能源快速发展,这从反方向缓解了消纳难题。

但是王正军认为,事实上,以上手段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新能源的消纳问题。在集中式的大电网模式下,目前还不到10%的风光电量占比已经问题重重,“弃风弃光”现象又有抬头,一方面不断新建的清洁能源大基地对特高压线路需求大幅增加,推高电网整体的输电成本与安全冗余成本,也增大了消纳难度;另一方面,分布式在城市电网大量接入,电力平衡联立方程更加复杂多元,也需要大量的投资来保障电网安全运营。

王正军提出思考,未来非化石能源占比要超过80%,究竟需要多大比例的储能配置,多大规模的辅助服务,多长距离的特高压输电线路,这些无限增加成本又由谁来承担?

极端气候的挑战

王正军研究指出,新能源发展的另一个挑战就是极端气候的常态化,其认为这必然导致区域性电力生产经常性突然中断,对日常电力供求平衡构成强大冲击,并且随着可再生能源电力占比越来越高,维持各地电力供求均衡将非常困难,挑战难度将呈指数级上升。

根据中国碳中和目标,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那么在电力系统中,风电、光伏及水电占全社会发电总量占比将超过80%。

有些气候专家认为,全球气温正缓慢升高,未来气候变化加剧并更难以预测,极端高温、极端低温、极端干旱、极端降水、极强风暴等情况将出现得更为频繁。若如此,受自然现象左右的水电少水,风电无风,以及光伏缺光等现象将成为常态。

事实上,极端气候将导致水电、风电或光伏发电随时减产甚至停止,无疑会造成区域性电力供求严重失衡,以至区域性“限电”常态化,这不但在短期内会带来发电损失及财产损害,甚至将长期影响未来投资信心。

王正军举例称,我国川渝地区2022年夏季就因天气异常,不得不进行了“有序供电”,经济、社会及民生受到影响。2021年9月,东北地区冷空气刚过,风力普遍下降,东北三省在风力不足装机容量的10%情况下,由于峰巅骤减等原因,不得不进行拉闸限电。2019年的8月,英国受海上风电发生的事故影响,发生大规模停电事故。

王正军因此判断,新能源虽然好,但是行业的瓶颈问题也很严重,供应安全及消纳问题已经是制约行业发展的刚性约束。

截至2021年底,中国新能源装机规模和发电量领先全球,但发电量占比还不高,其中风电及光伏发电量占比不到10%,加上水电,占比不到24%。

相比较,2020年欧洲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约38%,其中风电和光伏占比已达19.58%,位居全球之首。欧洲试图通过风电和光伏,争取在2030年前淘汰燃煤发电,甚至淘汰天然气发电,取代核电,并满足电动汽车、热泵和电解槽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

2022年9月13日,欧盟议会高票通过可再生能源法令,将2030年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提升至终端能源占比45%。

在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面临更为严峻的北方地区供暖及供应安全问题,各路研究预测,欧洲能源供需失衡开始加剧,并持续到2023年。从2022年9月到2023年3月,欧洲总电力缺口将超过50亿千瓦时。天气寒冷、风力发电下降、气转电减少等将挑战欧洲电力系统,并可能导致电力供应短缺和“有序供电”。另外,欧洲今年同样经历了干旱和缺水等异常气候现象。

即便如此,自今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虽然能源价格,特别是电价一路飙升,但欧洲尚未出现 “有序供电”,更没有发生“拉闸限电”等现象,体现了欧洲在新能源方面的技术还是遥遥领先。

随着冬季来临,中国电力供应紧张及北方地区供暖问题同样受到业界高度关注。一方面,异常气候会对区域性的电力生产产生负面影响,从而降低新能源出力,或大大影响电力实时平衡,可能导致偶发性的“有序供电”,甚至突发性的“拉闸限电”,影响电力安全供应;另一方面,北方地区的部分新能源发电不得不为热电机组让路,以至“弃风弃光”或规模化出现。一边是用不完,一边是不够用,就会出现供需失衡的矛盾。

近期内,新能源产业链价格大幅波动、地方政府各种诉求、土地使用条件趋严等,都是制约新能源规模进一步扩大的软性约束,随着产业链进一步调整和政策统筹协调,这些软性约束都可以解决,但如何突破供应安全和消纳保障的刚性约束才是真正挑战。

应对电力安全和新能消纳方面,欧洲现有模式是如何运作并支撑的,又有什么经验可以值得我们借鉴,是国内新能源行业需要研究的课题。

王正军研究称,新能源行业不是遍地黄金,但只要突破瓶颈约束,未来还是非常值得期待。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