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对浙江碳一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的投资,被认为是比亚迪开年后的第一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该公司主营业务为负极材料,成立于2021年12月22日,距获得比亚迪投资不过1年多点时间。然而,公司成立长短相对次要,其团队和创始人更为重要。
碳一新能源的创始人岳敏,则属于国内负极材料细分领域的元老级人物,此前曾长期担任行业龙头贝特瑞的总经理,并兼任其总工程师。
这也是碳一公司能够迅速获得比亚迪及其他机构投资的原因。
细数其职业生涯,前十年在洛阳一家石墨加工企业工作,此后在贝特瑞任职高管近20年,直到2020年11月离职后独立创业。
“岳敏是贝特瑞发展起来的灵魂人物之一,对于他创业后的动向我们也很关注。”某头部负极企业人士表示。
实际上,在岳敏未从贝特瑞离职前,便已经先后成立了宣城研一新能源公司、深圳市研一新材料公司,其中研一新材料公司也已获得深创投、红杉等多家知名机构的投资。
经查,深圳研一新材料主营产品为负极材料粘结剂等产品,目前发展已经初具规模。
对此另有负极行业人士介绍称,“公司产品、技术较为突出,市场销售和开发较弱,但是不要小看公司,很可能会成为种子选手。”
加上获得比亚迪投资的碳一新能源公司,岳敏似乎已经逐步构建起了负极材料领域全产业链,而这家公司未来也将与贝特瑞构成竞争。
岳敏其人
如果从核心高管履历来看,贝特瑞具备非常明显的工程师导向。
除了贝特瑞董事长贺雪琴具备短暂担任技术员的经历外,公司现任副董事长黄友元、执行总经理任建国,均属于工程师出身。
以黄友元为例,其为北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联合培养理学硕士,研究方向锂离子电池新材料开发及应用,曾任贝特瑞新能源技术研究院院长等职。
相比之下,岳敏到贝特瑞的时间更早一些,2002年10月便已经加盟公司。
同年,贝特瑞被中国宝安投资部经理贺雪琴相中,后由中国宝安出资控股了公司,贺雪琴则于2005年出贝特瑞董事长。
2002年,被视为贝特瑞发展历史上的转折点。
岳敏加盟后,便担任公司总经理、总工程师,成功将鳞片状天然石墨成功改性为球状石墨并实现产业化,随后几年陆续推出高容量、高性价比的天然石墨复合负极材料 。
对此曾有媒体援引贝特瑞官网消息,旗下几款天然石墨负极材料能量密度高,且适用于方形电池,核心人物岳敏提前布局上游优质石墨矿资源,而世界上近7成石墨矿资源分布在中国,因此贝特瑞在压低天然石墨负极成本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贝特瑞官网上已再无岳敏的任何信息。而从一些细节上也可以看出,岳敏此前在贝特瑞的重要性。
来自知识产权机构六棱镜的数据显示,岳敏作为发明人的专利数量高达170项,涉及电池电极、二次电池和碳及化合物等领域,在贝特瑞内部仅次于任建国。
此外,有历史数据以来,岳敏的持股数量就一直高于贺雪琴。
以2016年为例,彼时担任总经理的岳敏持股数为1065.98万股,而担任董事长的贺雪琴则为240.76万股。
也正是从2016年开始,贝特瑞迅速发展,公司营收规模由21亿元迅速攀升至2018年的40亿元以上,并始终保持在这一水平。
从2018年开始,岳敏则是改任贝特瑞董事、副董事长,公司总经理由任建国接任。
“到2020年,公司希望成为百亿级企业,培育出多个龙头产品,由行业引领者和标准制定者向行业游戏规则制定者转型。”岳敏2018年接受采访曾表示。
最终,百亿级企业的目标于2021年完成,但是岳敏已经于2020年11月正式从公司离职。
反观贝特瑞的发展历史,其成长速度也与终端市场的需求高度关联,2016年到2018年、2021年到2022年均是如此,公司的成功是市场、团队、产品等多重因素共同造就的,不会因为一个人的离开而改变。
而岳敏更多扮演着贝特瑞特定发展历史时期下,技术、“个人IP”突出的关键先生角色。
只是,岳敏离职后,似乎仍遗留了一些问题。
去年7月初,贝特瑞还曾通过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近期有不少投资者、客户和合作伙伴通过不同方式反映公司前总经理岳敏在任职期间与供应商有不正当利益关系,离职后成立浙江碳一从事负极材料业务,与贝特瑞竞争。公司对此高度重视,已经聘请了专业律师对此进行专项调查、取证并启动司法程序。”
不过,就在同一个月,贺雪琴因涉嫌证券市场内幕交易被证监会立案,以上事件再无后续消息。
新阵地“X一系”诸公司
岳敏的相关公司,几乎都是以“X一”的格式命名。
公司披露的2020年年报显示,深圳市研一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宣城研一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为“离任未满12个月的董事岳敏控制的企业”。
进一步追查可以看出,岳敏在贝特瑞任职期间便已成立。
宣城研一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10月18日,彼时岳敏任贝特瑞总经理,后于2018年6月21日变更股东,岳敏持股80%。
深圳市研一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9年1月3日,而彼时岳敏则担任贝特瑞副董事长。
截至目前,岳敏直接持有研一新材料35.4%股权,为第一大股东,同时该公司还云集了招银国际、红杉资本、深创投等多家投资机构。
相关资料显示,深圳市研一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以“加速传统能源向新能源转换,推动新能源革命实现”为使命的新能源、新材料科技创新驱动型公司,属于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目前以开发锂电池新型功能材料为核心业务,包括正负极粘结剂、PI新材料、补锂添加剂、电解液及其添加剂、固态电池五大业务板块,并布局未来十年可突破技术壁垒、实现产业化的新能源、新材料、环保材料领域。
这份“谋局十年”的公司介绍,也带有一定岳敏的个人特征。
比如他2018年在回应贝特瑞“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问题时曾提及,“对未来需求的把握,即对5至10年后的新产品研发方向与产业布局的精准把握。”
近期,比亚迪投资的浙江碳一新能源公司定位则明显不同。其本身是一家负极材料企业,产品覆盖天然石墨负极、人造石墨负极、硅系负极、锂金属负极等全系负极业务,未来将直接与贝特瑞等其他负极企业构成竞争。
而就一些新的动态来看,碳一新能源的动作也十分迅速。
2022年3月,由该公司投资的年产50000吨锂电池人造石墨负极材料项目,落户安徽宣城。项目全面达产后实现年产值不低于15亿元,年纳税不低于7000万元。
2022年9月,碳一新能再次在安徽签约,项目总投资50亿元。其中,一期投资20亿元,将按照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标准,建成年产10万吨人工石墨前驱体及人造石墨负极材料。
另据浙江当地媒体去年10月报道,碳一新能源总投资80亿元的江山开发区项目即将进入试生产阶段。
碳一新能源只是国内负极行业产能扩张的一个角落。在下游需求暴增的背景下,整个锂电产业链都进入到了扩产强周期当中。
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不完全统计,2021年负极材料行业拟投资金额超550亿元,2022年拟投资金额超1600亿元,同比增长超200%。
负极企业加码“一体化”产能,使得单位投资额增加、自身资产变“重”的同时,资本却呈现了加速涌入的趋势。
“当资本问题不是问题了,负极行业之间的竞争将回归本源,也就是技术和加工工艺的比拼。”前述头部负极企业人士指出。
据他介绍,未来技术上能够形成突破的,真正具备创新能力的只有头部企业,第二梯队企业只能跟着走。
相比之下,他也看好碳一新能源这类创始团队具备深厚创业、技术背景的新公司,“能够获得车企扶持,未来在市场拓展等方面也会便利很多。”
而集结了大量投资机构后,后续必然面临退出问题。不过,岳敏和他的“X一系”公司未来能否走到IPO那一步,仍是未知。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