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国内商用车市场持续在低位徘徊,但同时也仍存亮点。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商用车新车零售量为258.78万辆,累计同比下降38.94%;排名前五的企业零售量占比为38.62%,依次为上汽五菱、福田汽车、长城汽车、一汽解放、江铃汽车。

实际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表示,商用车受前期环保和超载治理政策下的需求透支,叠加疫情影响下生产生活受限,包括油价处于高位等因素影响,商用车整体需求放缓;但尽管2022年商用车市场低位徘徊,但在低位运行中仍有亮点,例如新能源商用车和商用车出口。


(资料图片)

业内普遍认为2023年商用车市场将迎来新一轮的政策调整,在政策加持叠加企业转型升级下,2023年的商用车市场或将迎来新机遇;对于2023年商用车市场的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预计2023年商用车需求将触底反弹,预计全年销量或达380万辆,同比增长15%。

市场低位运行,全年销量下滑超三成

中汽协数据显示,2022年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318.5万辆和330万辆,同比分别下降31.9%和31.2%。具体来看,2022年1月商用车开局良好,3月之后由于各地复工复产和基建投资启动延缓,销量出现大幅下滑,6-9月,由于低价倾销库存车助力,轻卡市场掀起一波“购车潮”,助力商用车整体销量有所提升,但9月后商用车再度遭遇连降。

《中国商用车发展报告(2022)》中分析称,2022年,重卡和轻微型货车行业发展压力突出,也是中大型客车行业发展过程中比较关键和特殊的一年,轻型客车企业遭遇巨大的负面影响。

从中汽协数据显示,2022年货车市场销量下滑幅度最为明显,约为32.6%;其中,重卡市场尤为艰难。业内分析称,一方面是多重因素导致重卡传统销售旺季接连失约,另一方面是原材料和油气价格持续攀升,增加了车辆运营成本,加之货运行业内卷严重,运费持续走低,严重打击了用户购车积极性;此外,国六排放标准实施后,重卡销量“疯狂增长”,提前透支了市场需求。

客车市场相对低迷但好于货车市场,中汽协数据显示,2022年客车市场销量下滑幅度为19.2%。近年来,随着私家车等的不断发展,客车市场需求不断萎缩,销量持续承压。业内认为,2023年市场被压制的需求将得到进一步释放,客车市场有望触底回升;此外,从出行方式的变化来看,随着网约公交等模式的普及应用,小微型客车或将替代部分大型公交车,有望迎来市场扩容。

相对而言,皮卡销量同比小幅下降。2022年皮卡利好政策接连出炉,一年三度提及解禁,皮卡走势相对较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邵华表示皮卡解禁对皮卡消费的激发作用显而易见,有助于国内市场扩容。

新能源商用车销量同比增超七成,出口强势增长

新能源商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新能源商用车销量为33.8万辆,同比增长78.9%,全年渗透率为10.2%;其中12月新能源商用车销量为5.7万辆,同比增长72.1%,渗透率达到19.6%。

行业整体的增长也拉动企业新能源商用车的销量增长。宇通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宇通集团2022年加快新能源商用车全谱系商业化落地,2022年宇通集团新能源中重卡、轻卡整体增幅136.2%;氢燃料商用车全年销售835辆,累计销售1223辆。

但相较于乘用车,目前我国新能源商用车整体渗透率仍相对较低。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商用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钟渭平表示,受制于电池技术及其高企的初期购买成本等因素是新能源商用车整体渗透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此外他解释称,“作为运营工具,商用车的运营场景非常复杂,复杂的应用场景之下,传统的燃油能够解决动力输出、续航里程等一系列问题,但新能源商用车相对可能存在应用困难的情况。”

在今年河南省两会上,河南省政协委员、宇通集团新能源研究院院长李高鹏在提案中表示,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持续突破,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部件性能得到较大提升,并在客车领域率先应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商用车出口也呈现出强劲增长的态势。中汽协数据显示,2022年商用车累计出口58.2万辆,同比增长44.9%;其中新能源商用车出口2.7万辆,同比增长1.3倍。

宇通、比亚迪、安凯、一汽解放、上汽红岩、福田汽车、三一重工、江淮重卡等品牌正在加速走出国门。例如2022年12月,比亚迪在拉美交付首批纯电动半挂牵引车,远程新能源商用车向阿联酋Admiral Mobility交付千辆远程超级VAN订单;此外,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期间,宇通客车提供了约1500辆服务用车,苏州金龙海格客车也提供了用于交通保障服务的车辆。陈士华表示,中国商用车品牌海外影响力正不断提升。

《中国商用车发展报告(2022)》表示,新能源商用车和出口成为商用车新的发展动能;预计伴随着国际局势的相对稳定、国内疫情管控的放开、经济的恢复性增长、货运市场的缓慢复苏、油价的平缓调整,2023年商用车市场或将呈现10%-15%的同比上升,但增长与挑战共生。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王琳琳

(文章来源:新京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