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坚持“制造业当家”,保障产业发展空间的承载力是其中重要一环,“工业上楼”对于广东大部分受产业发展和空间限制的地市都较为适用,其中深圳的“工业上楼”模式相对成熟,可为其他地区提供适当参考。

坚持“制造业当家”,保障产业发展空间的承载力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就广东省内情况而言,各地在面临土地开发强度超过或逼近30%国际公认警戒线的现实情况下,如何在“螺狮壳里做道场”,是其中一个难点。笔者梳理广东各地市《政府工作报告》发现,深圳、河源、汕尾等地都明确提出推进“工业上楼”举措,广州、珠海也有“塑造集约高品质产业空间”“建设好5.0产业新空间”等类似提法,由此可见,集聚、集约、高效的工业载体是广东多地的共同选择和推进方向。事实上,“工业上楼”模式对于广东省大部分受产业发展和土地空间限制的地市都较为适用,这其中,深圳的“工业上楼”模式相对成熟,已经取得多个成功案例,可为其他地区提供适当参考:

一是政策适度解绑。“工业上楼”作为一种全新的空间形态,必要情况下需要适度地降低甚至消除以往政策的管控限制。深圳从前端的土地供给、规划设计、建筑计容,到后端的租售方式都进行了相应调整,特别是在颇为影响城市更新项目可行性的占补平衡问题都留了口子。而在三个月内就迅速完成从草拟到印发全过程的《深圳市“工业上楼”项目审批实施方案》,以提高效率为原则,整合和明确了城市更新类、提容或新供应用地类、土地整备类三种类型项目的审批流程。此外,为解决产业项目前期投入大的问题,通过引导政策,充分调动政策性开发银行、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参与积极性,并灵活运用政府专项债、REITs等金融工具助力。

二是兼顾多方利益。《实施方案》提出遵循“保本微利”的原则,以不超过4.5%的项目内部收益率和城市更新项目配置不超过30%的居住建面,保障项目实施主体的适度利益。同时,又通过厂房自持比例、租赁价格上限及年涨幅,降低工业企业成本并为其提供稳定的发展环境。宿舍型保障性租赁住房及公共配套设施的配建,可解决企业员工的就近居住生活需求,符合社会公共利益。

三是高规格的项目试点。在《深圳市优质产业空间供给试点改革方案》的指引下,各工业大区加快供应出一批连片优质产业用地,78万㎡的南山红花岭基地项目、40万㎡的龙岗宝龙专精特新产业园和402万㎡宝安新桥东项目均采用“区政府主导+国企实施+市场运作”模式,在理念创新、厂房设计等方面作出了示范。

四是层层压实的工作机制。在“市政府工作专班-项目推进工作专班-辖区工作专班”的三级架构下,构建“总召集人-副总召集人-成员单位”的“1+1+12”管理体系,并对每年2000万㎡的产业空间供给目标层层分解,逐级监督落实,确保如期供应。

结合深圳经验和当前各地的进度情况,为了更好地满足各地制造业的空间需求,建议在政策、项目库等四方面继续做好相关配套。首先,强化政策引导。与初期的市场化探索不同,为了最大化地发挥土地的应有潜力,本轮“工业上楼”的政府统筹和推动作用更强,而广东省包括深圳在内,仅有宝安区、光明区、乐平镇等部分区(镇)出台了明晰的工作指引,在项目大范围落地前,政策指引的出台已迫在眉睫。其次,总结推广经验。注意梳理试点项目的设计参数等非涉密信息后向社会公开,并从形象、业态、模式、价值体系等多维度总结建设运营经验,进行适当推广。再次,丰富项目储备。条件允许情况下,以社区、街道为单位进行细致摸查,根据增量用地和存量用地进度情况,持续补充多源头多层级的项目储备库。指导建设规模较大的项目编制分期方案,保证供应的连贯性。最后,做好提前把控。各项目特别是位于规划布局的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范围内的项目,建议提前确定产业定位和意向客群,并据此进行层高、荷载等形态的针对性设计。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推荐内容